【编者按】关于家风家训你首先想到什么呢?是小时候倒背如流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是《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母亲温柔的谆谆教导和父亲的严格要求?好的家风是什么样子?它是一座精神堡垒,里面倾注了家族代代流传的基因;也是一个指南针,在面对人生问题的十字路口,告诉我们前行的方向。本报以画为镜,让先贤之光在当代家庭中延续,以家风之美映照文明长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千年文脉,家训为基。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一位共同的老师,那一定非孔子莫属。作为万世师表,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爱”思想;死后千年,他的“仁爱”思想依然熠熠生辉,成为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指南,人人心中都有他的孔夫子画像,那谁画得最像呢?
唐代 吴道子 《先师孔子行教像》 拓本 108cm×53.5cm
让我们来看看这幅传为“画圣”吴道子笔下的孔子像。吴道子善画人物,更善画释道人物,他笔下的人物之衣纹有飘动之感,故人称“吴带当风”,可惜的是其画作几乎无真迹留下。
我们现在看到的《先师孔子行教像》是从位于曲阜孔庙的清代石刻《先师孔子行教像》上拓下来的拓本,表现了“孔子问礼”这一历史瞬间。我们知道,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问礼”,这两位先秦时期顶流思想家的会面体现了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其中孔子身材高大伟岸,身体前倾,衣着宽袍长袖,双手叉手而立,以示对老子的尊重,即以一种宽厚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见老子不止一次,他多次向老子请教,问丧葬之礼、仁义之道、为人之道等。该画像右上角有“留言”:“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这16个字字字珠玑,可谓对孔子人生价值的生动写照。
“孔子问礼”这一历史典故在后世的艺术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如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东汉 上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下为其拓片 48cm×112cm×21cm 山东博物馆藏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仔细看这幅画,孔子见老子的时候中间站立了一个小孩儿,这个小孩儿有什么来历呢?《战国策·秦册》曾记载:“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指项橐七岁便已成为孔子的老师。我们背诵的《三字经》也记载:“昔仲尼,师项橐。”为何充满智慧的大思想家会拜一个七岁小儿为师呢?此处留给读者诸君猜猜看。
左为孔子,右为项橐
我们说,古人在没有发明纸笔之前,就将自己信奉的学说铸于金石之上,以此希望后人可以承传自己的思想。古代两位顶流思想家会面,后世必然是全方位进行“报道”。藏于山东博物馆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就是例证。这幅画以简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谦逊地弯腰拱手,老子也弓腰以示回应。
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这一历史典故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发现的数量很多,有数据统计,目前总数大约有30余幅,而山东就占了80%。
东汉 嘉祥县武宅山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 山东博物馆藏
看完以上画像石,我们再来看看彩绘版的“孔子见老子”历史名场面。这幅藏于孔子博物馆的《孔子圣迹图》因事绘图,缘图配文,图文并茂地反映孔子一生行迹。从“尼山致祷”这个故事开始讲起,以“汉高祀鲁”结尾。
(传)明 佚名 《孔子圣迹图》之问礼老聃 绢本设色 33cm×61cm 孔子博物馆藏
这幅《孔子圣迹图》之问礼老聃描绘了孔子“问礼老聃”的情景。孔子和南宫敬叔一齐到周地去,向老子问礼,因为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吏),熟知周礼,所以孔子特向老子请教。区别于画像石上的简约,明代的绘画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画作构图精练,造型传神,设色亮丽,衣着服饰、用具仪仗、牛马车驾、山水树木刻画精细,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生动描绘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场面。
朋友们!今天我们从家风家训聊到孔子这位“全民老师”,进而走进他的“仁”的思想。千年文脉,一脉相承。快在评论区聊聊,你家的“传家宝”家训又有哪些动人故事吧?对了,也别忘了,那个七岁的项橐都能当孔子的老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一老一少之间又有什么有趣的对话?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 | 安亚静
制作 | 蔡培新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