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位黄姓明星出现在上戏博士复试名单中,引发热议。
之前讨论过多次学历贬值的问题,为何明星也来卷学历,今天换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学历贬值”这个词,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济规律使然。
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大学生们的就业形势急转直下。
本来大学文凭是“金饭碗”,但泡沫一破,招聘骤减、起薪停滞,学历的“含金量”急剧下降。
放在今天的中国,情况也差不多。
大学生越来越多,岗位却没有成比例增加。
再加上“35岁危机”、技术更迭、新行业难以吸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就业市场开始内卷。
- 3000块的农民工不好找,3000块的大学生遍地都是。
学历越高,竞争越激烈;工作越多,待遇越低。
前段时间某集团发布的招聘信息,收到了近120万份的简历,这个新闻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吧。
这是典型的“供过于求”,学历就像通货膨胀一样被稀释了价值。
问题不只是人多,还有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优质岗位从来都不是“先到先得”,而是“优中选优”。
而这个“优”,往往不仅看成绩和能力,更看你背后有没有“人脉”“资源”“背景”。
过去是“读书改变命运”,如今却是“资源决定起点”。
一个临近退休的公务员感叹:“我本来打算退休,结果孩子还没‘上岸’,我只能再拖几年,给他留个机会。”
这不仅是对学历的再投资,更是整个社会代际竞争的真实缩影。
高学历、高起点的家庭往往能将资源代代相传,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不得不靠一次次“卷死自己”去搏一个机会。
那明星为什么也在“卷学历”?
明星不是早早实现财富自由了吗?为什么他们也要“进修镀金”?
表面看,是为了人设、转型、提升竞争力。但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些理由,恐怕忽略了真正的逻辑——那就是阶层的稳固与延续
社会学家韦伯曾提出,影响社会阶层的不仅是财富,还有声望与权力。
而权力,是最难获取、也最能确保家族利益延续的资源。
明星可以靠颜值赚钱,但要想把这种成功“传下去”,仅靠财富远远不够。
他们需要用学历、身份、话语权,完成从“流量”到“影响力”的跃迁,最终走入体制、话语核心、社会上层。
而普通人想靠学历“逆袭”,却常常被挡在“圈外”。
因为真正优质的资源早已被圈定,学历只是入门资格,背景才是通行证。
学历之外,普通人还该卷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灰心——是不是读再多书也改变不了命运?
也不尽然。社会发展不是直线向上的,它总有周期与变数。
每一次经济调整、技术革命、行业洗牌,都会打破部分固有的阶层壁垒。
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与其一味“卷学历”,不如审视自己真正的“稀缺能力”在哪。
是不是具备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是不是能适应新行业?
最后,愿你我,都能在喧嚣与焦虑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