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某区级岗位,4 万人竞争 1 个职位,其中 211 硕士 300 多名,985 研究生近 500 名!” 这条刷爆朋友圈的消息,让无数考生直呼 “太卷了”!
现在咱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有变化,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在这种大环境下,年轻人心里焦虑在所难免。在国家 18 到 35 岁的人群里,有 67% 的人把 “工作稳定性” 当成找工作时最先考虑的因素,说明大家都想找个稳稳当当的工作。



高学历人才好多都扎堆往体制里钻,985 硕士在街道办整理文件,海归博士去竞争社区网格员的岗位,这就导致人才市场供需不太对得上,出现了 “学历通胀” 的情况。

以前大家就知道它是个 “铁饭碗”,现在可不止这些。互联网行业有 35 岁危机,教培行业大震荡,房地产行业也在调整,跟这些行业比起来,体制内工作抗风险能力强,能抵御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婚恋市场上,公务员身份有优势,职业尊严方面有一定溢价;对下一代也有好处,能带来子女教育资源;养老医疗体系也有保障,是一辈子的事儿。国家提倡共同富裕,在这个政策背景下,基层岗位有了新意义,成了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公共价值的新途径。



专科生在考公这事儿上也有机会。基层治理需要了解当地情况的人,专科生在这方面有优势,像地缘文化认同、方言沟通、群众工作方法这些,专科生更擅长。而且职业教育和岗位需求能对上,像应急管理、社区服务这些岗位,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刚好能衔接上。还有用人导向也在变,深圳龙华区都开始试点 “岗位胜任力模型” 了,把群众工作能力当成核心考核指标,不只是看学历。



公务员聘任制的改革,北京、江苏等地都在试点,绩效考核从以前那种比较安稳的模式,变成现在竞争更激烈的 “竞技模式” 了。比如说有个试点单位,把 30% 的绩效奖金和创新指数挂钩,你得努力创新、干出成绩才能多拿奖金。对新入职的公务员来说,能力提升的压力也变大了。长三角有个城市,新入职公务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从原来的 48 小时增加到 120 小时,得不断学习进步。而且职业流动性也变强了,四川省建立了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 “旋转门” 机制,3 年就从市场引进了 127 名专业人才。



年轻人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要好好想想自己为啥考公,是因为害怕找不到工作,逃避就业压力才考,还是真的有使命感,想为社会做点事儿才考。备考3 年,时间花出去了,经济上也有支出,要分析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看看和岗位要求合不合适,岗位以后的发展空间大不大。

大家一开始可能是因为生存焦虑才去考公,但最终应该走向个人价值的再次觉醒。未来的公共服务领域,可不是只要会考试竞争的人,而是需要那些能在政策落实的最后环节发挥作用,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的建设者,还有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开创全新治理模式的创新者。

对于专科生来说,基层岗位可不是没办法才选的,这是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好机会,是个新入口。专科生在基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家乡、为群众做点实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高学历的也得明白体制不是用来逃避风险的地方,而应该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实验场。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在体制内做出一番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在如今这个时代,考公就像一场大考,每个人都得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的需求合拍,一起向前发展?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