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带孩子在小区花园散步,儿童游乐区聚集着一群年轻的妈妈,她们一边带娃一边交流着育儿经验。其中一位穿粉衣裙的妈妈说:“你家小宝会爬了吗?我家这都8个月了,还只会躺着蹬腿。”
旁边一位穿牛仔裤的妈妈笑着抱起自家宝宝:“我们刚满7个月就会爬啦,你看这小腿倒腾得多快!”说着把孩子放到草地上,小家伙果然爬得很溜。
粉衣裙的妈妈看着这一幕,脸上露些许焦虑的神情说:“听说爬得早的宝宝都聪明,我家这个怕不是要输在起跑线了?”
宝妈们的对话,让我想起自家娃学爬行时的经历。当初我也如这位粉衣裙的妈妈一样着急,看着同龄的小宝宝满地溜达,我家娃却像只小乌龟只会原地打转,可把我急坏了!
不过后来儿科医生提醒我:“别光盯着大动作,精细动作才是智力发育的风向标。” 七滚八爬是发展规律,但大动作的发育,会受营养状况、身体发育程度、运动量、多元化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藏在指尖的密码:精细动作才是智力的风向标
我们可以用“七滚八爬”来判断宝宝是否符合发育标准,但并不能以此判定孩子聪明与否。更为准确的判断依据,是观察宝宝的精细动作。
所谓精细动作,是指由手部、手指等小肌肉群协作完成的精确动作,依赖神经控制与手眼脑协调能力,例如抓握、捏取、穿珠子等。
别看这些小动作不起眼,背后可藏着大学问。当宝宝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一颗小豆子,需要调动30多块肌肉协同工作,这可比挥舞小胳膊小腿难多了。
记得我家二宝8个月时,我带他去儿保检查,不经意跟医生抱怨,说这个小调皮就喜欢在地上捏东西,无时无刻不担心他把脏东西放进嘴里。
没想到医生一听却乐了:“这可是好事!能精准捏取小物件,说明手眼协调和空间感知都不错。”待测试结果出来,精细动作分果然很高。后来二宝无论是学说话、认字都比同龄孩子快半拍。
7-8月龄能掌握3个“聪明开关”,定是个聪明娃
都说心灵则手巧,宝宝精细动作好,说明大脑思维活跃,处理信息和协调动作能力强。7-8月龄的娃,小手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掌握许多不同的精细动作,比如拿捏、抓取、抛物、挑拣等。
当宝宝能完成一些对他来说有一定难度的控制练习后,又会进一步刺激其大脑发展。而这个阶段的宝宝如果能熟练掌握3个精细动作,说明发育得很好,而且很聪明!
1. 抓握:从“被动抓”到“主动拿”
新手爸妈可能不知道,刚出生的宝宝天生自带“抓握反射”。当你把手指塞进宝宝的手心,他就会本能地紧紧抓住。不过抓握反射会在3个月左右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主动抓握。
给宝宝训练抓握能力,个人比较推荐曼哈顿球,它不光可以练习抓握,还是宝宝的摇铃、牙胶、安抚玩具等。而且能360°转动,还会发出趣味齿轮声,安抚宝宝情绪,锻炼小手灵活度,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宝宝!
2. 抛物:从“扔东西”到“精准投”
很多家长觉得宝宝乱扔东西是调皮,其实这是重要的发育里程碑。他们做出抛物动作,比抓握的难度更高。不仅要能熟练抓握,还需协调手臂、手腕等力量,否则物品只会掉落,无法抛出去。
我家娃这个阶段的时候,总爱把积木往地上砸,后来我专门给他买了海洋球池。当他能把球准确扔进篮筐时,那种成就感比考100分还让人兴奋。
3. 捏取:从“一把抓”到“捏豆子”
真正考验手指灵活度的,还得是拇指和食指的“二指禅”。这可是前面两个动作的进阶版,精度和操控难度更高。它需宝宝拇指和食指独立运动但又相互配合,用巧劲把细小的物品捏起来。
我家二宝8个月时,我让他自己捏溶豆。刚开始会把豆子扒拉得到处都是,后来慢慢能捏起一粒放进嘴里。可别小看这动作,手上精准操控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以后握笔写字、系鞋带等精细活。
日常训练:在玩耍中锻炼精细动作
- 从宝宝出生开始,我就一直坚持给他做手部按摩。先用温热毛巾敷手心,再轻轻揉搓每根手指,最后像弹钢琴似的点按掌心。这个过程,不仅让宝宝手部更灵活,安全感也蹭蹭上涨。
- 新生儿时期,多练练宝宝的握持反射, 3个月后,找一些色彩鲜艳、适合抓握的小玩具递给宝宝,吸引其注意力,并主动伸手去抓握。
- 可以让宝宝尝试不同角度和姿势的抓握,比如躺着抓、趴着抓、坐着抓等。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后面的训练会更轻松。
- 给宝宝训练精细动作需要选好“道具”,像我家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不同阶段的训练道具:
✔️0-3月:黑白卡、摇铃棒(刺激抓握反射)
✔️4-6月:布书、牙胶环(练习主动抓握)
✔️7-9月:洞洞书、曼哈顿球(发展双手协作)
✔️10-12月:拼图、串珠(锻炼指尖精细度)
- 我们平时也可以带娃多玩精细动作的小游戏,比如引导他:拍拍手、捏豆子、扔玩具、撕纸巾等。此外,3岁以内宝宝的精细动作训练,可参照以下图表进行:
宝宝“七滚八爬”过关并没啥稀奇,这预示宝宝的大动作发育正常,而我们还需多方面观察宝宝的精细动作,才能更全面了解宝宝的整体发育水平。
宝宝每一个发育进程,我们都需要耐心与恒心,贵在坚持。每天陪宝宝多玩一会,给宝宝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适当递增难度,相信孩子的技能会越来越好,小脑瓜也会越来越聪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