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打破假期的宁静。5月2日下午,北京市顺义区胜利街道双兴南一社区内,30号楼一层住户的厨房因灶台未关火引发火情,浓烟迅速蔓延,屋内一名65岁的失能老人被困。危急时刻,邻居们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十分钟生命救援”。

被困的是65岁的仇先生,近两年,他半身瘫痪,日常生活全靠67岁的妻子司女士照料。事发当天下午,仇先生在床上午睡,司女士关好门到附近买菜顺便散散步,忘记灶台上的火没关。

没过一会儿,厨具就燃起来,刺鼻的浓烟在室内扩散,漫向仇先生,但他无法动弹,悲剧眼看就要发生。

但好在有邻居。


火灭后,司女士和轮椅上的老伴在单元楼门口。受访者供图

浓烟中开启“生死时速”

在小区内遛弯儿的许多人都闻到了那股煳味。

当天下午2点多,38岁的张磊和儿子看完电影,骑着电动车一进小区,鼻尖就飘过一股异味,他下意识环顾四周,“是烧焦东西的那种煳味”,他向记者形容。

往前再骑几步,碰巧遇上母亲在楼下和几名老街坊闲聊,大家都闻到了呛鼻的气味,正在议论是哪家做的东西烧焦了。

“妈!快看那边!”张磊指着母亲身后的30号楼,只见一层某户阳台冒出黑烟,他们赶紧奔过去。几乎与此同时,在小区活动的霍继帅也发现了异常,“怎么那么大的烟?”。他很清楚,这是邻居司女士的家。他敲了敲房门,但没人应。

61岁的他反应极快,连忙在30号楼前扯着嗓子大喊:“着火啦!着火啦!”越来越多的邻居围聚过来,有的帮忙拨打119火警电话,有的则去寻找灭火器。


张磊正在阳台外,尝试用灭火器灭火。 图源:公共视频截图

随后,霍继帅快速跑向老年人爱聚集的地点,终于找到司女士,“您家着火啦!”

司女士听后一下子慌了神——失能的老伴儿还在家中,没有任何逃生的能力。毕竟,平日里吃喝拉撒、翻身等全依靠她,语言功能也退化了,“嚷也嚷不出来。”心急如焚的司女士赶紧往家跑。

房门刚打开,守在一旁的张磊就用衣服捂住口鼻,手持干粉灭火器冲进了屋。他曾在消防演练中学习过灭火,知道灭火器怎么用。

不过,热浪混杂着刺鼻的浓烟瞬间将他逼退,屋内能见度很低,“满屋子黑烟,很呛鼻子,眼睛也很难睁开。”张磊猫着身子想靠近火源,但试了三次也无法冲破烟雾,“距火源最近一次大概两米,但烟雾太大,无法通过。”

争分夺秒,灭火、救人两不误

三进三退后,张磊改变了“战术”。

他果断绕到阳台外侧,继续想办法,然而阳台上安装着防护栏,无法直接进入。不顾被玻璃划破手臂的危险,他来不及多想,举起单元楼门口的废弃木板朝阳台用力砸去,玻璃碎后,大量浓烟滚滚冒出,救火通道倏然清晰了起来。

当张磊看清火源位于厨房的灶台上,他持起灭火瓶对准火源喷射,连喷4瓶后,火舌明显被压制下去。明火一消失,众人悬着的心稍微松了一些。

火势减弱的过程中,来不及和张磊沟通,69岁的街坊谢加宾躬着身子径直冲进屋,“没顾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目的只有一个:将困在屋里的老仇背出来,越快越好。他此前来过仇家做客,知道半身不遂的老仇一般都躺在客厅里。

在客厅的床上,谢加宾摸到了老仇,没来得及仔细瞧他,他赶紧将对方拽起来,转移到轮椅上,顺手拿起被子将老仇裹住,速度撤离。到门口,众人帮忙将轮椅上的老仇抬到楼外安全地带。邻居们都注意到,说不出话来的老仇眼睛噙满泪水。

“从我进去到出来,整个过程大概2分钟。”出来之后,谢加宾发现自己的鼻涕都是黑色的。所幸老仇身体并无大碍。

司女士还没完全定回神,她隐约记起来,出门遛弯儿前,灶台上的炖煮锅还冒着热气。她忘记关火了,导致干锅,引发了后续的连锁反应。

“远亲不如近邻”

从发现火情到老人获救,历时不到十分钟。

当消防车抵达社区,这场由多名街坊自发组织的救援已经完成。他们沟通不多,却默契十足。

消防员到场后,立即开展排烟和隐患排查,在确认没有复燃危险后,对居民们专业的应急处置给予了肯定。“多亏大家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场的消防员说。

火被扑灭后,司女士的厨房一片狼藉,灶台、油烟机、窗户都被烧毁。近两天,她忙着收拾残局,添置新物品。她和街坊都越发意识到厨房用火务必做到“人离火熄”。


火灾后的阳台。受访者供图

5月8日,胜利街道为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张磊、霍继帅和谢加宾颁发了“最美邻里”荣誉证书。司女士向记者表示,这场经历真是死里逃生,要不是邻居们奋不顾身冲进火场,她真不敢想象会是什么后果,“除了这三位邻居,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邻居也在帮忙,真的谢谢他们。”

对此,张磊、霍继帅和谢加宾均表示,当时没有想太多,灭火救人不过是下意识的反应,想尽一份作为邻居的力量。

胜利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位居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顺义好风气,弘扬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让更多人看到平凡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5月8日,胜利街道为谢加宾(左)、霍继帅(中)、张磊(右二)颁发荣誉证书。受访者供图

有邻居总结,浓烟虽遮蔽了视线,却让邻里之间的温情变得清晰。“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里,这份自发的救援很温暖、很珍贵。”

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编辑 杨海

校对 陈荻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