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为回答好“强国建设、职教何为”的时代之问,聚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助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通过重点研究课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JCSZDXM2022022),对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回顾了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亮点。

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阶贯通”职教本科课程


2025年启动第二届“示范课堂”评选体系,形成理论示范课、理实一体化课、创新创业课三大课程集群。

学校课程以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构建校企共生、项目驱动、虚实联动的示范课程模式。理论示范课,翻转教学强化知识应用。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如《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发明杯竞赛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实一体化课,行业标准对接岗位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如《智能供配电技术》将电工资格标准融入课程,设置高低压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等12项岗位任务模块,校企共建真实供配电系统运维场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真实项目驱动创业实践。依托校企合作,打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创业基础》为核心,建立含机会识别、商业模式构建、路演实训等在内的全流程体系,联合徐工集团等企业开发54个真实创业项目库。

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70%,其中32%入职世界500强企业技术研发岗;学生近三年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78项,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达98.6%;《智能供配电技术》等5门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二、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学训创产一体的“园区课程”


2017年起,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将科学研究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精密生产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创新设计项目中的实际工程案例,按智能化生产化程序化“学、训、创、产”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了园区课程。

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为例,产学同频,序化“园区课程”内容。基于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汽车轮毂生产,对接区域支柱汽摩配产业的结构特点和技术优势,紧扣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依据汽车轮毂自动化生产流程,将教学内容重构为5个典型模块的系统集成。产教同源,构建“立体共享”课程资源。将课程的原理知识、项目任务、操作步骤、操作评分、生产标准整合成“学、训、赛、产”一体化开发教材,推动汽车轮毂打磨抛光加工虚拟仿真等共享资源建设。产学同步,实施“三段四阶”课程教学。实施“课前任务激发、课中进阶生成、课后能力拓展”的三段衔接教学,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进阶生成“任务、方案、结果、经验”等四阶段成果。

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高级通过率为100%。2018—2023年学生参加高职组“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共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2023年,教师参加“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获全国二等奖1项。

三、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产品导向”专业课课程体系


学校自2021年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以来,围绕消费电子、智慧医疗和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以真实产品开发流程重构课程体系。2024年进一步深化“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课程框架,形成“理论-实训-创新”全链条专业课课程体系。

学校专业课课程体系以“产品导向”为逻辑起点,以“真实演练”为目标旨归。一是以产品开发为主线重构课程模块。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为例,每学期设置4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对应1个真实产品项目(如智能机器人、电动游艇等),学生通过市场调研、需求定义、原型设计、试制迭代等全流程训练,完成30个左右的真实项目。课程内容分为数学、科学、工程、设计、探索等多个模块。二是实现跨学科融合与动态课程开发。打破传统学科与专业壁垒,支持学生选择“工程+机器人”“工程+医疗”等跨领域方向,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根据产业链技术动态开发课程模块。如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的小学期课程,以线控转向系统为载体,融合三维造型设计、多体动力学仿真等课程,实现“设计-制作-装调”一体化实践。三是产教协同的实战化教学。联合大疆创新、固高科技等企业共建共享工厂,学生在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完成产品试制。

学生毕业后入职大疆、云鲸智能等硬科技企业。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上,学校29支代表队共获得9枚金牌、10枚银牌和7枚铜牌,金牌数和奖牌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三维协同的“大思政课”


2016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推出《高职德育活动课读本》。德育活动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2020年后,结合“壹网情深”网站与移动学习平台,构建三维协同的立体化“大思政课”。

学校以“大思政课”理念为统领,实现三维协同创新。一是内容维协同,依据学生成长规律设计日常教育递进式课程模块。先聚焦“立志成才”“诚信教育”等基础素养,再强化“志愿服务”“网络法治”等社会责任,最后侧重“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等职业准备,形成24个专题的思政课程模块。二是方法维协同,首创“生活聚焦—问题思考—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体验教育教学模式,在“核心价值观”专题中,通过中国德育馆(新疆馆)现场教学中引出核心问题,再结合小组调研、讨论、实践体验等环节,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转化。同时依托“壹网情深”平台,实现课前网络自学、课中研学、课后实践体验“三元融汇”。三是评价维协同,构建覆盖方案设计、调研报告、合作探究行为表现、成果展示等的“五度考核”机制,并将班主任指导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德育活动课与《德法》课形成“双螺旋”协同育人,例如“爱国爱疆”专题中,理论讲授与边疆发展调研报告撰写相互印证。

2019年3月18日,王学利教授作为全国唯一高职院校代表,向国家领导人汇报了该模式。2025年“壹网情深”平台将实现全疆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德育活动课与思政课协同,向实践教学阵地和网络育人空间迈进,实现从“抬头率”到“点头率”的质变。

五、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灵活、颗粒、自主的“智课程”


2009年起,学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传统课程的补全、升级,建设“模块化智课程”“微认证智课程”“创客智课程”,打造了灵活的、颗粒的、自主的“智课程”,支持学生个性化、泛在化学习。

“模块化智课程”是按照可拆分、可重组、可调整的原则,将各课程内容细分成能随机组合的模块,并开发配套数字化学习资源,如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学习者需求,将所有专业课程整合成124个模块,重组为可智能精准推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微认证智课程”是以“小”知识、技能、才艺等为主题,校企共建“泛学泛认”的360门“微课程”,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看视频、析案例、云训练等,还可提交设计方案、互动视频、学习反思等材料。“创客智课程”是依托与合作企业共建的8个众创空间、17个工作室,将基础专业知识训练、复杂技能训练、综合实战训练融为一体,建设“即创即练”的43门课程,并配套开发相应创客读本。

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奖项347项稳居金平果排行榜全国百强、湖南省榜首;2021年获职业院校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居湖南省第一。毕业生获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分别达14人次、27人次。

六、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关键岗位“真岗实践”课程


学校联合同类院校及行业企业专家,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跟岗挖掘生产工单,融入“四新”构建知识技能图谱,开发了对接关键岗位“真岗实践”课程。

学校深入产业一线,基于行业需求,围绕岗位能力重构课程=。企业跟岗走“实”,挖掘真实生产工单。团队20余次深入中国中车及各铁路局动车段,围绕制动系统制造、调试、检修等7个岗位能力,设计8个模块、23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在企业专家指导下,梳理汇总114份工单资料,为课程及教材开发提供依据。知识转化融“新”,构建课程技能图谱。结合工单资料,融入动车组制造、运维及检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分解出89个知识技能点,确保课程内容紧贴行业需求。同时,将企业作业指导书转化为学生工单,实现岗位—课程—课堂的精准对接。技能培养求“真”,搭建虚实结合课程实施场景。学院建设高速动车组制动实训室,设立5大核心区域、30余个实训项目,围绕制动系统调试、维护及故障处理等真实生产任务,打造“部件级—设备级—系统级”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能力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资源开发取“精”,建设高效学习平台。依托高教社云创平台,校企共建《高速动车组制动技术》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二维/三维动画、交互动画、操作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实现边学、边练、边测,满足职业院校教学及企业职工培训需求。

自2017年以来,学生在高铁施工技术相关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112项、省级奖项29项,优质的办学质量吸引了中铁四局、中铁上海工程局等单位来校设立订单班。高铁智慧建造技术在行业形成品牌,近5年共承担国内外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52项;参编相关行业标准2部和信息化建造施工工法1部。

七、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扎根昌平大地搭建“积木式”课程


学校立足昌平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定位,围绕昌平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等规划布局和北京市首个聚焦镇街、社区层面的“回天行动计划”等民生需要,搭建“积木式”课程。

对接产业链发展、专业群建设和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形成了“共享—平台—升级—特色”的可组合、可定制的“积木式”课程,为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社区治理注入了新动能。以信息技术专业群为例,学校依托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区,以亚洲最大社区——回天社区的智慧治理为服务样本,以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管理等综合性社区服务项目为切入点,按照工作任务将综合性大项目拆解成小项目,形成“生产性项目课程+服务链平台课程+人才链共享课程”于一体的“积木式”课程,为社区提供了智能垃圾桶部署及数据处理、人脸识别闸机系统装调等服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助推了35个社区实现智慧治理,惠及24万居民,为北京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示范作出了贡献。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61项,培养出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全国八强技能主播之一王巍烨等众多优秀毕业生;学校建成“99365”终身在线学习平台,年均培训3.2万人次,惠及昌平25万余人,为昌平区建设“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全市充分就业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八、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区域中高职“一体化”课程


自2022年起,作为浙江省首批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单位,学校基于五年制一体化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深化与高职、政府、行业及企业的合作,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提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多维协同,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生产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岗位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按五年教学进程系统性安排课程。五方协同,建设一体化平台资源。成立“智能装备技术生产学院”,依托企业建立“企业学区”,建设“教学化”企业环境、“矩阵化”课程体系、“协同化”教学策略、“多样化”评价方式的“一聚四化”企业学区育人单元,实现校企合作机制长效化。多跨协同,建立一体化管理机构。学校创新“共建共享”的项目运行机制,发挥产业学院平台优势,实现资源融通、投入共享机制。

课程开发经验取得显著成效,《基于“企业学区”的中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评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组队参加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大赛,获得2023、2025年“数控技术”项目一等奖。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功能初现。

九、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耕读教育中的“田园课程”


学校坚守服务“三农”40年,助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养会技术、懂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渐形成涉农职业教育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到面向全国辐射的开放办学格局。

学校36年借鉴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打造“接轨国际提标准,面向当地搞服务”发展范式,有效助推“三农”转型升级。双元融合,提高培养实效。引进德国生产标准和先进技术、设备,建设高标准、具备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示范企业基地。双链对接,实现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企业要素,服务农业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升级,对接“选种育种、养殖(种植)、饲料(肥料)、防疫(植保)、加工、营销”完整产业链,优化专业设置,形成“种植-畜牧-保鲜-加工-营销”专业链群。双环提升,优化培养流程。发挥校内高标准实验示范企业(实体)和校外孵化扶持社会生产实习基地作用,两个培养闭环交替兼容,相互促动,螺旋上升,完成由“准职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升。

学校完善由“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农业系列标准体系和实际经营案例引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成功开发市级以上精品课程20门,出版教材17门。学校共培养毕业生约6.8万人,85%就职于当地企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先后为朝鲜、老挝培训职业教师和农技人员417人次。

十、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双元制”本土化课程


学校于2001年与德企克恩—里伯斯公司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正式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2013年起,与海瑞恩、阿普拉等跨国企业共建学徒培训中心,成功引进德国AHK、奥地利WIFI职业资格认证,逐步形成“学校理论+企业学习+国际认证”的进阶体系。学校课程以“理论教学+企业项目”为特色,构建出三层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实现基础模块(德语强化、机械制图)到专业模块(AHK职业认证课程)再到拓展模块(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的转向,同时对接德国工商大会(IHK)和奥地利WKO认证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实施“双导师制”,企业技术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以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如汽车零部件加工、工业机器人系统调试等,在舍弗勒培训中心等15个校企共建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学校考核、企业评估、第三方认证等多重机制,德国职教专家全程参与切削机械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部分毕业生可获得欧洲职教处证书及国内学历证书。

学校累计培养1万余名技能人才,4000多名毕业生入职舍弗勒、慕贝尔等德企,支撑了太仓市1100亿元产值的三大产业集群。参与建设国家级AHK教育示范基地及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形成“政府主导-校企共育-国际认证”的职教范式,为成都、沈阳等20余个城市提供“双元制”本土化方案。

推荐案例

1.苏州职业技术大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融育人”课程

学校研制“课岗融通”的课程与标准,开发“德技融汇”的课程内容与教材,实施“知行融合”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一核两翼”课程

学校系统构建了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以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课程模式。

3.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能力标准引领的课程

学校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职业能力矩阵,细化职业能力单元与现实岗位技术规程、工艺标准、生产流程、质量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形成行业认可的能力标准及应用框架,重构核心课程体系及其标准。

4.浙江经贸职业学院:“三级课堂”课程

学校持续开展“优质课分批推进、示范课辐射带动、‘金课’培育孵化”的“三级课堂”,推动课程建设。

5.浙江省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桐君工匠”课程

基于桐庐产业发展,通过校政行企资源共享,构建起“素养课程+能力课程+发展课程”横向配合、纵向衔接的“桐君工匠”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