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别的“数字地图”,将科教基地、优质课程、专业师资、实践活动等“一图汇聚”,打破资源壁垒,开启“校内外贯通、个性化支持”的科学教育新生态体系……日前,在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举行的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发布会暨“静安教育学术季·第九季”闭幕式上传出消息,静安区率先构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全域科学教育新范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了新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该数字地图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引,深度整合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并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的科学探索提供个性化、数智化的学习场景,并“为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淀提供N种经历”。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智能助学实时解答学生疑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科学学习体验。同时,平台的智能评定系统,可以科学评估教学成效。
发布会上,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教研网、新中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等6家单位,作为资源提供方,正式签约入驻数字地图,标志着“政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正式落地。
根据规划,该数字地图平台的建设将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2025年完成基础框架搭建与标准制定,启动部分学校试点;2026年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深化AI功能开发;2027年在全区推广,形成成熟运行机制。届时,全区80%以上科学教育资源将实现互联互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参与率预计提升至95%,使其成为“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全景支持体系。
数字地图的发布不仅是静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更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据了解,平台建成并使用后,将精准破解传统科学教育中资源碎片化、针对性不强、校内外联动不足等痛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学习体验,让科学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科技馆、实验室等多元场景,为学生打开“连接未来的窗口”。
据了解,静安区于日前正式发布《静安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实施方案(2025—2027)》,全区将以“课程—教学—师资—资源”四维联动为行动路径,通过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的场景化重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育、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升级,打造立体化的科学教育新格局。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表示,此次发布的科学教育数字地图正是着眼于建立“探索—资源—融通—成长”的四维价值闭环。平台将引导家长、学生积极“探索”校内外科学教育活动,并为师生、家长智能推荐匹配的学习场所;聚合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和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多方共建共享科学教育课程、活动信息与资源。此外,平台将助力区域资源“融通”,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推动科学资源与教育需求有效匹配、深度对接;平台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化“成长”,助力其全面发展与科学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