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焦柳铁路关门岩村路段再次发生火车撞人致死事故,一名约60岁的老人身亡。这是继同年4月6日15岁残障留守女孩宋玉莹在同一铁路段遇难后,该区域短期内发生的第二起致命事故。截至目前,焦柳铁路张家界段已累计造成至少19人死亡,遇难者包括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最小的年仅1岁半。

这些惨痛事故的背后,纵然有历史遗留的安全隐患,也有民生与安全博弈的复杂现实,但这个持续多年的重大风险隐患,至少19人被撞身亡的沉痛事实,为何却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呢?

梳理该事件舆论场不难发现,公众对铁路安全管理的强烈质疑在舆论场中声量巨大。舆论普遍认为铁路部门长期忽视安全隐患,对防护设施建设滞后、安全宣传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公众对此提出尖锐批评。媒体报道指出,涉事路段建成47年仅靠临时措施应对,事故频发后仍未彻底整改,村民房屋与铁轨距离不足1米、未安装防护栅栏等问题被反复提及,公众质疑“人命关天”为何始终未治理,暴露出基础设施更新与社会发展脱节的表象下,实质是铁路部门对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以及对村民生命的漠视。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鼎沸,重要原因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引发的强烈共情。该事件中遇难者身份比较特殊,其中残障人士、留守儿童、高龄老人占比超70%,最小遇害者仅1岁半等情况引发网民对弱势群体的集中声援和广泛共情。舆论批评现有安全警示措施未考虑特殊群体行动特征,例如聋哑人无法感知列车鸣笛、老年人反应迟缓等现实困境未获得针对性解决,这也暴露出当地在农村留守人群监护上缺位,对残障人员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存在诸多盲区。

舆论场中‌对民生需求与安全治理博弈的关注也很突出。该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经济发展与生命安全优先级的讨论。铁路穿村导致村民被迫冒险横穿铁轨出行,公众质疑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存在“成本优先”的治理逻辑,而村民绕行2公里才能使用涵洞的困境,则说明长期以来民生需求未被重视,此外,该事件还暴露出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在封闭施工、征地、绕行涵洞建设等事项上存在权责边界模糊的问题。但频频发生的人命悲剧,以及村子里800多人还暴露在巨大风险之中的现实面前,再多的“客观原因”都显得苍白,“亡羊补牢”式的治理,已无法给舆论一个合理的交代。

此次事件还引发公众对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的信任动摇。频发事故使宋家湾村被贴上“死亡弯道”标签,村民对铁路安全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对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的失望则达到顶点。铁路部门宣布2025年6月启动防护栅栏工程,但舆论认为该措施“迟到了数十年”。村民反映曾多次呼吁封闭铁路未获回应,网民质疑“为何每次都要用生命推动整改”,基层治理反应的滞后导致政府部门公信力严重受损。张家界作为知名旅游城市,事故曝光后对当地形象也是一次切实的损害。

安全与民生的双重命题如何答好?铁路与村庄如何和谐共生?19条生命消失的悲剧已在警示:马上堵上风险敞口,将安全投入前置,以人为本解决民生诉求,应该能做得到也必须得做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