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团队的成败都离不开“用人”这两个字。很多管理者,为选人识人用人而发愁:简历看不出来真水平;面试听不出真心思;绩效数据,又常常只反映了表象。

其实翻开《毛选》,你会发觉伟人在团队建设以及用人识人方面,有着令人惊叹的观察力。

相较于学历、年资、口才、资历等这类表面的标签,他更为关注一个人“说什么”,以及“怎样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

只要能够抓住关键时刻员工所说的三句话,往往便能够极为精准地识别出未来的骨干与潜力股。


一、遇到挑战时,他说:“让我试试”

《毛选》中有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支队伍能否出成果,往往取决于有没有“敢为人先”的人判断一个员工潜力,第一句要听的,是他在面对困难任务时,开口说的是什么。

有的人会推脱:“这不归我管。”

有的人会踌躇:“是不是太难,不如先观望?”

而潜力型员工,往往会说:“让我试试。”

历史上伟人在长征途中、在艰难转折关键点,经常重用这样的见习干部。不怕失败,愿意迎难而上,是成长最根本的基石。

一个总是主动请缨、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即使能力暂时不足,也具备了“破壁”的第一条件。

现实管理中,不难发现--

新项目立项,愿意第一个报名的人;

棘手问题出现,愿意冲在前头的人;

资源紧张时,主动站出来表态的人。

哪怕他目前,经验较为浅薄,只要“想干”就有进一步培养的巨大空间。反之那些谨小慎微、只愿意做安全工作的团队成员,或许能够把事务做得细致,却很难带来质的突破。


二、面对批评时,他说:“我还有改进空间”

伟人用人,不唯亲不唯资历,重在“知过能改”,强调“团结批评团结”。

在《毛选》中很多篇幅都在讲怎样合适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可是组织活力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之处。

一个员工面对反馈和批评时,真实反映了他的成长心态和未来潜力。

遇到批评时:

有人辩解推脱,“不是我的错,都是客观原因。”

有人嘴上认错,实则阳奉阴违。

有人则能诚恳承认:“我还有改进空间,我会调整。”

伟人评价干部时,最为看重的便是“自我反省之力”。在延安整风期间,诸多后来的骨干皆于一回又一回的批评与自我批判之中崭露头角。

能够“直面问题、诚心接纳、快速行动”的员工方为未来能够肩负重任之人。

对于管理者而言,这样的人,不但容易沟通,更易快速地调整方向,从而减少组织内耗。

他们并非那种特别叛逆的刺头,也不是一味顺从、毫无主见的人,而是将每一次反馈都当作一面镜子。

伟人曾经说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便是优秀员工提升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三、团队取得成绩时,他说:“这是我们大家的功劳”

真正的中坚力量,绝对不会是自我中心的英雄主义者。在《毛选》里领袖多次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并且不断告诫队伍:“取得胜利,依赖的是群体协作。”

那些可以将个人荣誉,彻彻底底地归因于团队,并且真正拥有“宽广格局意识”的人才令人放心、值得栽培。在日常工作中,绩优员工、技术能手、销售冠军……

每当取得成就,有的人会高调邀功:“没有我你们怎么可能完成?”

有的人会谦虚地说:“团队给了我很大支持,没有大家,我做不到。”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暴露出,一个人的格局和未来上限。

伟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极善于发掘,团队荣誉感,让每个人都成为“主人翁”。正因如此,才能够在极端困境中,形成铁的凝聚力。

而那些擅长“独揽功劳”,以及“推卸责任”的人即便一时成绩较为突出,最终也难以持续地被信任与重用。

在管理实践当中,这一情况同样适用:愿意分享荣誉,继而带动整个团队的人,更能够创造出像复利般的增长。


三句话背后的识人逻辑

《毛选》教给我们的用人之道,从不脱离实际,也绝不流于表面能力可以培养,但思维和格局才是硬核底层。

判断员工潜力,管理者尤其要关注:

“让我试试”的担当与勇气。

“我还有改进空间”的自省与成长心态。

“这是我们大家的功劳”的团队感与格局。

这三句话,没有花哨的包装,也不需要心灵鸡汤式的煽情,是真正落地的识人要诀。

伟人的识人智慧,是用一生实践验证出来的。当你用心地聆听员工,洞察言语间的深层意图时,团队未来的天花板就悄然地拔高了。

做到这三点,你选出来的团队,不管遇到多大挑战,都有源源不断的突破力--这正是《毛选》留给每一位管理者最珍贵的资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