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日照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有一群人,他们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新农人”。“日照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新栏目《日照新农人》,旨在聚焦这些在日照田野上逐梦的创业者,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展现他们的奋斗历程,探索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二十年与蜂共舞:

三代养蜂人的甜蜜传承与创新

初夏时节的田野,色彩斑斓。阳光洒满麦田, 轻风吹过, 麦浪滚滚;各色的花儿,争奇斗艳,进入一年最好看的时候。


在莒县龙山镇的一处山地,遍野繁花竞放时,一群“小精灵”正穿梭于山地间,在蜂箱与花蕊之间织就甜蜜。养蜂人于爱玉穿梭于蜂箱之间,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1986年出生的于爱玉,2005年起跟随父亲养蜜蜂,二十年来他用汗水与热爱,延续着家族三代的养蜂事业,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他不仅传承古老技艺,更以创新思维把蜜蜂和蜂蜜赋予新的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甜蜜篇章。


三代传承:
追着花期走的“甜蜜迁徙”

于爱玉的爷爷于西文作为莒县最早的养蜂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推着木箱在山野间拓路;父亲于发明16岁便跟着蜂群“南征北战”——春日追着油菜花从南到北,夏季踩着槐花香自北返南,19载候鸟式养蜂路,脚印里盛满“蜜蜂精神”。


当大棚经济在日照崭露头角,于发明转身成为“授粉使者”。辗转于日照的草莓大棚、油桃大棚、蓝莓大棚……他的蜂群如金色的音符,在花蕊间谱写增产的乐章。作为山东省八位优秀蜂农之一,于发明掌心的老茧里藏着对蜂群的深情。

于爱玉从小与蜜蜂为伴。儿时,他常跟着父亲穿梭于山林间,看着父亲熟练地开启蜂箱,取出沉甸甸的蜜脾,晶莹剔透的蜂蜜流淌而出,那股清甜的香气,至今仍萦绕在他的记忆深处。那些被蜂蜜浸润的时光,在少年心中埋下了延续甜蜜的种子。




凭借着三代传承的经验与新农人不断学习的热情,2005年于爱玉投身于养蜂制蜜的行列,和妻子李西兰一起经营这份甜蜜的事业已有二十个春秋,如今,夫妻二人扎根深山,养殖蜜蜂648箱,一箱3万多只蜜蜂的巨大体量,成为新农人群体中独特的存在。


在守正中创新:
让蜜蜂“舞”出新天地

晨露未晞时,一排排整齐的方桶蜂箱有序地排列着,于爱玉一揭开蜂箱盖,数万只蜜蜂振翅如金色风暴,却在他手里化作温顺的音符。


养蜂人不易。记者看到,于爱玉的双手及胳膊上布满了褐色的斑点,这是他与蜜蜂长年累月接触,无数次被蜜蜂蜇伤的痕迹。而为了呵护这群勤劳的小生命,于爱玉更是风雨无阻,每日都要亲自前来巡视。尤其是在极端天气下,他需精心为蜂桶做防护措施,确保温湿度适宜。一旦疏忽,蜂巢易受损,产量下滑。


“日照的四季都是蜜源,春季的槐花、夏季的蓝莓花、秋季栾树花、冬季大棚樱桃花,都是蜜蜂的最爱。” 但这位新农人不甘心传统的养蜂模式,于爱玉创新思维,把通过改善蜂产品的传统理念,将蜂产品多样化,把蜂蜜做成了蜂蜜口红、蜂蜜香皂、蜂王浆冻干粉等,不断提升蜂产品开发。

于爱玉还在农旅融合上下功夫,他在槐树林里铺就木栈道,让游客踩着落英,看蜜蜂在透明观察箱里建造六边形的“甜蜜宫殿”;摇蜜体验区里,孩子们握着木柄转动摇蜜机,惊呼着看金浪翻涌;文创店里,蜂蜜口红、蜂蜜手工皂散发着自然的香氛,让古老的甜蜜化身时尚符号,探索出“赏花 + 体验 + 科普”的农旅融合模式。


弘扬传统是责任:
一滴滴蜂蜜里的“时光密码”

取蜜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于爱玉先将蜜脾从蜂箱中取出,用特制的工具割去封盖,再放入摇蜜机中。随着摇把的转动,蜂蜜如金色的瀑布般流淌出来,散发出浓郁的花香。刚取出的槐花蜜,色泽清透,口感清甜,带着淡淡的槐花香;而蓝莓蜜则颜色稍深,呈浅琥珀色,有着独特的果香,营养更为丰富。


“制蜜方式是沿用‘古法制蜜’,每个桶里用竹签横穿成十字架用来帮助蜜蜂筑巢。整个过程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来的,没有任何添加剂或者工业化处理,就是为了保证蜂蜜的天然营养不流失。”于爱玉如是说道。

为保护古法蜂蜜酿造技艺,不断改善蜂产品传统理念,于爱玉研究出蜂蜜升降搬运车,改造生产工具,立志传承古法蜂蜜酿造技艺,生产更优质的产品,服务于乡村振兴。2023年,“古法蜂蜜酿造技艺”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工业化养蜂以“效率”之名席卷而来,于爱玉偏要守住木栈道的吱呀、摇蜜机的嗡鸣,还有蜜蜂翅膀上沾着的原生花香。“有些手艺,总得有人用双手焐热。”他望着漫山花海,蜂群正从他指间掠过,在阳光下划出千万道金色的涟漪。


从追花迁徙到农旅融合,从古法酿蜜到文创破圈,于爱玉一家三代的养蜂路,既是与蜜蜂共舞的诗篇,也是乡村振兴的甜蜜注脚。那些在蜂箱间穿梭的身影,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酿出了更醇厚的芬芳。

记者:杨辉

摄影:宋年升

编辑:张珊

审校:彭婷

值班主任:王宗敏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