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裹着橘花甜香,在黄岩的街巷打着漩涡。这味道,黄岩人打小熟悉,是刻进骨子里的乡愁,是街头巷尾鲜活的记忆。
桑葚紫了,枇杷黄了,挑竹筐的小贩在路边吆喝:“桑乌要伐,枇杷要伐,巧卖(方言,便宜卖)!”老巷子的蔷薇也来凑热闹,粉扑扑的花瓣探出头,像是哪家姑娘偷抹了胭脂,羞答答地张望。
到了五月,阳光的炽热便已初露锋芒。这段日子,王金宝的脚步比日头还急——禁渔期比立夏来得更早,5月1日一到,东海就“封了口”。往日里,码头热闹非凡,渔船归来,舱里满是金黄的大小黄鱼、银亮的带鱼、张牙舞爪的梭子蟹、白胖的龙头鱼、肥美的虾蛄。可如今,这些鲜货一夜之间没了踪影。
黄岩人嘴刁,舌头比秤头还准,一尝就知海鲜是新鲜捕捞上来的还是存放了些许时日的。禁渔期,海鲜少,价格贵。有些馆子为了省成本,提前囤了很多货,而王金宝不这么干:食客就好那口鲜,冻过的和刚出水的,差得远哩。禁渔了,他依旧天天上菜场,换成小网海鲜、远洋海鲜。梭子蟹不让捕,就用三门、路桥的养殖青蟹,壳薄肉嫩没腥味,老饕都说比野生的还鲜还嫩。
台州菜讲究个“鲜”字,不搞花架子,就像“清水出芙蓉”。好食材丢锅里,加点水、加点盐、加点姜,煮出来,鲜掉眉毛。王金宝常说:“好食材,简单做,本味最勾人。”
每年立夏,店里都会备好乌米饭。乌饭叶榨汁,糯米泡得乌黑,再配咸肉丁、火腿丁、青豌豆、小土豆……放竹蒸笼里一蒸,香气直往鼻子里钻。老辈人说,立夏吃了乌米饭,夏天蚊子不近身。乌米饭是立夏时专享的美食,也是传了千百年的习俗。
王金宝初中毕业就入了餐饮行当,说不出“在地性”这样文绉绉的词,可黄岩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他门儿清。宁溪豆腐白嫩嫩,沙埠芋头粉糯糯,头陀红糖甜津津,院桥荸荠脆生生。此外,还有澄江两岸的蜜橘、马鞍山的葡萄、富山的杨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吃一方菜,这话一点不假。千百年传下来的口味,改不了。这背后,是人与土地的深深羁绊。
王金宝懂海鲜,张口就是“三鲳四鳓,五呼六淡”。黄鱼是宴席上的贵客,肉嫩味鲜,黄岩人好这一口,甚至把春天山里头的黄泥笋叫“山头黄鱼”。野生黄鱼贵,普通人吃不起,可老饕们嘴瘾又要过,就以深海的养殖黄鱼替代。王金宝路子野,总能挑到好货,烧得好,老饕也尝不出多大差别。
店里的大汤黄鱼配手工年糕,鱼肉嫩滑,汤汁浓稠,年糕又软又韧,是先手打后手搓整出来的糕块,往盘里一蘸,吸饱鱼汤,就是个软糯的小可爱;若黄鱼汤拌米饭,粒粒分明,雪白的饭粒裹满浓郁的汤汁;或用粉干(米线)一搅,爽滑劲道,味道不比鲍翅捞饭差。
黄鱼、带鱼、米鱼是店里的“吉祥三宝”,而丑丑的鮟鱇鱼,现在也是座上宾。这种鱼,过去没人瞧得上,海边人甚至拿来沤肥。如今,海洋资源衰退,它堂而皇之占了一席之地。酸辣鮟鱇鱼汤,把鱼肉和鱼骨斩件,快火爆炒,加泡椒烧汤,味道确实好,价格却亲民,食客们吃得直咂嘴。
厨师出身的王金宝对菜品要求很严。后厨计时器“嗒嗒”响,清蒸生炒、快煮慢炖,各有火候。切菜要横丝竖片,摆盘要错落有致,灶台也要擦得锃亮。王金宝见不得邋遢与杂乱,他常跟年轻厨师说:“做事要用心,做菜更要用心。”
王金宝做菜只有两招,第一招是守旧。姜汁调蛋用的还是“仙人烧”的老法子,搪瓷碗垫着瓦片干烧,表面笃出一个个小气孔。店里点单率最高的是三样菜,本地虾酱排骨、沙蒜豆面、烤鸭,食材很常见,但味道不一般。沙蒜豆面在他的灶台上,依旧保持着浓稠醇厚的老味道——沙蒜的鲜、豆面的糯,在砂锅里咕嘟作响,氤氲出令人垂涎的香气;本地虾酱排骨遵循着传统的烧制方法,虾酱的独特咸香渗入排骨的每一丝纹理,咬上一口,满是儿时的回忆。还有烤鸭,店里的大炉子一天烤到晚,现烤现卖,刚出炉的烤鸭皮脆肉嫩,香味四溢。
另一招则是创新。别人家做砂锅鸡,王金宝做砂锅焗膏蟹,蟹肉是荡气回肠的鲜甜,蟹膏是溏心蛋般的嫩滑。最常见的望潮,改良后,叫堂灼韭香望潮,一把翠绿的韭菜下去,鸡汤一烫,便有了江南春天的青翠欲滴,在韭香与鲜香交融中的望潮,一口爆浆。下里巴人的番薯庆糕,一改乡野的粗气,变身为阳春白雪的糯叽叽。
王金宝每年都会带厨师团队四处考察,走南闯北吃东西。今年北上,明年南下,北京、上海、福州、泉州、顺德、潮汕、扬州、广州,成都、长沙……上至米其林酒店,下至街头苍蝇馆子,大街小巷,“哪里好吃往哪里钻”。一番吸收消化,回到店里,与在地食材一结合,每年新推菜品四五十种。
“做餐饮的,要花心思琢磨菜,也要花心思琢磨食客的胃。鲜不鲜,看时令、看食材、看挑货的眼力。好不好吃,看火候、看刀功、看厨艺。”在菜场上,王金宝一边挑着立夏的食材,一边说。
原标题:《黄岩的“本味”》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于量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