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蛾总科—蓑蛾科(下)
7.碧皑蓑蛾

碧皑蓑蛾(学名:Acanthoecia bipars),鳞翅目蓑蛾科。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辽宁、山东、浙江、湖南等地。寄主于爬山虎(地锦)、紫荆、珍珠梅、黄刺梅、榆叶梅、月季、蔷薇、小叶黄杨、石榴、核桃、冷杉、桧柏、黑松、云杉、杨、榆、国槐、洋槐、侧柏、白蜡等。幼虫吐丝缀叶营造护袋,啃食叶肉,被害叶呈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叶被吃光。


(1)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8mm左右,翅展20mm左后,体黑褐色。前翅基部约占全翅的1/3为黑色,其余为半透明,翅脉和翅缘上有黑毛。后翅与前翅颜色相似,只透明部分较窄小。雌成虫体长16mm左右,无翅,足退化,似蛆状。头褐色,体黄白色,腹部肥大。

卵: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体长16mm左右,头淡黄色,头顶中央有个“Y”形褐色纹,前胸、中胸白色,背面有6条不太规则的较宽的黑褐色纵带,后胸淡褐色,背面也有6条黑褐色纵带。腹部淡灰褐色。胸足尖端浅红褐色,基部有黑斑。

蛹:雄蛹长13mm左右。雌蛹比雄蛹稍大,褐色,护袋圆锥形,长17mm左右,土黄色,外表粗糙。

(2)生活习性

北京一年1代,以卵在护袋雌蛹壳上过冬,护袋多在树木枝干或附近建筑物上。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为害。初孵幼虫先吐丝缀叶、树皮碎片等营造护袋。之后啃食叶肉,被害叶片出现小孔洞,6月下旬随着虫体增大,叶片被咬呈大孔洞和少量缺刻,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光。8月中旬后,陆续化蛹,9月出现成虫,雄虫羽化后去找雌蛾交配,产卵于护袋蛹壳上过冬。

8.桉蓑蛾

桉蓑蛾(学名: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属鳞翅目蓑蛾科。桉蓑蛾是棕榈科植物上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类害虫。


(1)形态特征

幼虫:胸足和臀足发达,腹足退化呈跖状吸盘,桉蓑蛾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之比为1个常数(约1.3左右)。幼虫利用咬碎的叶片营造护囊,并连带护囊移动。

蛹:雌蛹体长5~8毫米,雄蛹体长4~5毫米,黄褐色。袋囊小型,长8~18毫米,圆锥形,灰褐色,囊外粘附碎叶片及树皮碎屑,内层丝织,灰白色。

雄虫:桉蓑蛾雌雄成虫异型,雄成虫体长4~5mm,翅展11~18毫米,体黑色被白色毛。触角黑色,羽毛状。胸背明显隆起,腹部各节黑褐色,节间橙黄色。前后翅浅黑棕色,后翅反面浅蓝色,有光泽。雄成虫一般取食花蜜水或露水。

雌虫:雌成虫蛆形,体长6~8mm,头小,足、口器、触角、复眼、翅膀均退化消失纺锤形,黄褐色,两端色较深,腹部第3~6节背面后缘各有一列刺突。

(2)生活习性

桉蓑蛾初龄幼虫,群集蓑囊表面,吐丝下垂,随风飘散,随后在叶面、树枝上吐丝造囊,藏于其中。老熟幼虫将囊用丝固定悬挂在植物上,在囊内化蛹。雄蛾羽化后,从囊下端飞出。雌蛾羽化后仍栖息在囊内,伸出头、胸部等待雄蛾飞来交尾。

桉蓑蛾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6月为成虫羽化盛期,7~9月为害最为严重。幼虫共6龄,主要取食棕榈植物叶片来完成生长发育。在18~30℃温度范围内,该虫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符合线性回归模型。

桉蓑蛾在浙江省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于3月开始活动,6月中旬幼虫孵化;第二代于8月中旬出现。

(3)种群分布

桉蓑蛾在中国南部多有分布,主要宿主为棕榈科植物。

(4)危害

桉蓑蛾是棕榈科植物上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类害虫,大发生时常把树叶吃光,在树上挂满蓑囊。吃光树叶后还能转移到附近的作物上继续为害,造成果实、种子产量的下降。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明显加重。

据调查结果显示,桉蓑蛾在海枣上的虫株率在72.5%以上,最高达到85.0%;虫叶率在盛发期时有78.1%。蒲葵上桉蓑蛾的为害情况,虫株率4月份最低,有65.0%的植株受害,峰值出现在9月份,虫株率有72.5%,虫叶率最高为64.8%。从总体上看,桉蓑蛾在海枣上的雌雄性比为1.0∶0.8;在蒲葵上的性比为1.0∶1 .3。

9.袋蛾

袋蛾,是鳞翅目蓑蛾科昆虫,又名蓑蛾、避债蛾。


(1)形态特征

袋蛾属鳞翅目( Lepidoptera)袋蛾科(乂称蓑蛾科)( Psychidae)。雌雄异型,体黑褐色,雄虫有翅,前翅有几处透明斑。有复眼,触角羽状,喙退化。雌虫无翅、无足,肥胖如蛆,终身居住在幼虫所形成的巢内。幼虫肥胖,胸足发达,腹足有单序趾钩,形成椭形圈,幼虫能吐丝,并与枝叶结成袋型的巢,背着行走。

成虫:雌虫长22-30毫米,乳白色。雄虫长15-20毫米,前翅近外缘有4块透明斑。体黑褐色,具灰褐色长毛 雌虫长15-20毫米,米黄色。雄虫长15-20毫米,体、翅共褐色。前翅具2个长方形透明斑。体具白色长毛 雌虫长6-8毫米,黑褐色。雄虫长4毫米,体、前翅黑色,后翅底面银灰色,具光泽 雌虫长约9毫米,淡黄色。雄虫长8-11毫米,前后翅透明,体灰褐色,具白鬼鳞毛。

幼虫:体长32-37毫米,头赤褐毛,体黑褐色,胸部背面骨化强,具2条棕色斑纹,腹部各节有横皱 体长20-24毫米,具黑褐色网纹,头黄褐色,胸部各节背面具4条褐纵纹,正中2条明显 体长约8毫米,头淡黄色,腹部乳白色,胸部各节背面具4条褐纵纹,有时褐斑相连成纵纹 体长25-30毫米,红褐色,胸部背面有深色点纹,腹部毛片色深

袋囊:长约60毫米,灰黄褐色,袋囊外常包有1-2片枯叶,袋囊丝质较疏松 长约30毫米,以细碎叶片与丝织成外层缀结平行排列的小枝梗 长约10毫米,袋囊表面附有细碎叶片和枝皮,袋囊口系有长丝1条 长约30毫米,完全用丝织成,灰白色,袋囊丝质较密致,不附叶片与枝梗

(2)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1年1代,个别种或在南方有1年2代的,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翌年春天一般不再活动、取食,或稍微活取食;桉袋蛾需活动为害。4种袋蛾在浙江的发生期如下:

虫名世代蛹期成虫期卵期幼虫期

大袋蛾1中/4—中/5上/5—下/5中/5—下/5上/6—下年上/4

茶袋蛾1下/5—上/6上/6—下/6中/6—上/7下/6—下年中/5

桉袋蛾1中/5—中/6下/5—中/66中/6—中/8

2下/5—上/68中/8—中/9下/8—下年下/5

白囊袋蛾16-上/7下/6—中/7中/7—中/7中/7—下年下/5

4-6月,越冬老熟幼虫在袋囊中调转头向下,脱最后一次皮化蛹,蛹头向着排泄口,以利成虫羽化爬出袋囊。羽化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袋囊内,雄成虫羽化时,将1/2蛹壳留在袋囊中。羽化后次日清晨或傍晚交尾。交尾时,雌成虫将头伸出袋囊排泄口外,袋蛾性信息激素释放点在头部,以诱引雄成虫,雄成虫交尾时将腹部伸入雌虫袋囊内。交尾后,雌成虫产卵于蛹壳内,并将尾端绒毛覆盖在卵堆上。每雌产卵量因种类而异,一般100-300余粒,个别种多达2000粒。卵经15-20天孵化,孵化多在白天。初孵幼虫吃去卵壳,从袋囊排泄口蜂拥而出,吐丝下垂,随风吹到枝叶下,咬取枝叶表皮吐丝缠身做袋囊;有的种类在袋囊上爬行,咬剥旧袋囊做自己的袋囊。初龄幼虫仅食叶片表皮,虫龄增加,食叶量加大,大袋蛾一生食叶36平方厘米,取食时间在早晚及阴天。10月中、下旬,幼虫逐渐抽枝梢转移,将袋囊用丝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丝封闭越冬。

(3)发生规律

大袋蛾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成虫羽化,随即交尾、产卵,平均每雌虫产卵500-1000粒。4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刚孵化幼虫在囊内取食卵壳,35天后蜂拥爬出于枝叶上吐丝下垂,随风飘扬扩散在邻近植株上以丝缀取叶子碎片或少量枝梗贴作囊护身。幼虫藏于囊内取食迁移时负囊活动,有较强耐饥能力。成虫有趋光性,以20:00~21:00最多。

(4)危害状况

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5)分布状况

国内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地区均有分布。该虫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600多种,以蔷薇科、豆科、杨柳科、胡桃科及悬铃木科植物受害最重,是果树和城市园林植物的常见害虫之一。80年代后期,该虫曾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农田泡桐林网中暴发,并危及农作物和果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