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于2025年5月13日至16日开启的第二任期首次中东之行,以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为目的地,展现出鲜明的“交易型外交”特征。此次访问既延续了其“美国优先”的实用主义逻辑,也暴露了美国在中东战略上的深层困境。


图片

经济利益驱动:以“大单”转移国内压力

特朗普此行重点聚焦能源、防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与贸易协议。美国与沙特签署总额近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并计划推动沙特未来四年对美投资从原计划的6000亿美元提升至1万亿美元。卡塔尔与波音公司商谈的百架客机订单、阿联酋在半导体和能源领域的潜在合作,均体现了美国试图通过“大单”提振国内经济、缓解通胀压力的意图。

特朗普政府执政百日支持率跌至历史低点,民众对物价上涨和关税政策不满。通过高调宣布“数万亿美元交易”,特朗普试图转移国内舆论焦点,塑造“经济振兴者”形象。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其2017年访问沙特时达成的3500亿美元协议中,许多条款至今未落实,此次协议的实效性存疑。

战略调整:绕开以色列,强化海湾纽带

特朗普此行刻意避开以色列,与其此前推动的“中东和平计划”形成反差。这一选择既因以色列在加沙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与特朗普“清空加沙”政策产生分歧,也因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承诺的大规模投资更具吸引力。

美国通过解除对叙利亚制裁、推动沙特与土耳其合作等举措,试图以经济杠杆重塑地区格局。例如,沙特承诺投资美国基建项目,而美国则支持沙特推进核能计划,甚至可能放宽对其民用核技术的限制。这种“以商促政”策略,反映了美国在中东传统军事主导模式的式微。

对伊政策:软硬兼施的博弈

特朗普一方面推动与伊朗的第四轮间接谈判,另一方面威胁若谈判破裂将重启“极限施压”。其核心矛盾在于:伊朗坚持保留铀浓缩权利,而美国要求完全终止核活动。海湾国家担忧美伊冲突升级,成为推动谈判的重要外部力量。

美国此次未提出解决巴以冲突或遏制伊朗核计划的具体方案,反而依赖沙特等盟友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暴露了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缺乏系统性,更多依赖交易性合作而非战略规划。

争议与风险:协议实效性与地缘隐患

历史经验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大规模协议常因流程复杂、政治博弈等因素难以兑现。例如,沙特对美投资承诺可能受其“2030愿景”经济转型进度制约,而美国国内政治波动也可能影响后续合作。

美国解除叙利亚制裁可能激怒伊朗,而沙特与以色列关系的停滞、胡塞武装与以色列的持续冲突,均可能因特朗普的“实用主义”操作进一步失控。此外,特朗普将“波斯湾”改称“阿拉伯湾”的提议,虽迎合阿拉伯国家,但可能加剧与伊朗的紧张关系。

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本质是以经济利益为饵,试图缓解国内执政压力并重塑美国在中东的“存在感”。然而,其政策缺乏长期战略支撑,更多依赖短期交易,可能加剧地区权力失衡。对沙特等国而言,与美国的合作需平衡经济利益与自主性;对伊朗等对手,则需警惕美国“极限施压”与谈判的反复性。总体来看,特朗普的中东策略虽具“别具一格”的交易色彩,但其实际成效或将受制于地缘复杂性和国内政治博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