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美军曾经在军事情报上闹出一些笑话,鉴于我军所用的一些武器,美西方的军事调查人员向上级汇报:

“解放军使用了重型炮火,怀疑是406毫米舰炮规格”。

当时美国军事上层接到这个情报,立即破口大骂:

“什么460mm规格的炮能在陆地发射”?

而美军的调查人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军的这些炮,炮管实在是太大了,不过了解过我军解放战争历史的一些朋友可能就知道,美军误认为的炮,就是我军的“没良心炮”,雅名:

飞雷炮。

而且这个炮的炮弹,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炮弹,而是

没良心炮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国民党12兵团(黄维兵团)的时候,就起到了巨大作用。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以中野和华野为主力,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创下中外战史之最。

在‬战役初期,国民党军部署了4个兵团,试图从徐州到蚌埠、海州至商丘,南北对进、东西呼应,围剿解放军。但‬因为‬解放军的重兵阻击使国民党军寸步难行,唯独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凭借全美式机械化装备,浩浩荡荡杀入淮海战区。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王牌,12万大军装备坦克、装甲车和重炮,号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黄维亲自指挥,沿途左突右冲,势如破竹。他的参谋发现中野和华野同时出现在徐蚌地区,怀疑解放军有所图谋,建议谨慎行事。

但‬黄维却自信满满,认为解放军火力不足,难以对抗他的精锐部队。他下令全速推进,试图突破解放军的防线,与北线部队会合。



而‬黄维的骄狂,正中解放军的诱敌之计。刘伯承作为中野司令员,深谙战略之道,他设计了一场天罗地网,刘伯承命令部队佯装撤退,诱使黄维深入双堆集地区,随后集中中野8个主力纵队和华野3个主力纵队,将黄维的12万大军围困在一个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狭小区域。

刘伯承在指挥部中分析:

“黄维的兵马挤得太密,平均每500米就有400多人,任何一炮下去,都要伤着敌人。”

刘伯承当时以四川方言调侃‬黄‬维局面‬‬:

“这回黄维是十五个驼子困觉,七拱八翘地挤在一起喽!”

可是刘伯承这么说,实际上想要短时间内拿下敌人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中野缺少阵地攻坚的手段,说简单些,那就是没有足够的大炮。



所以国民党军被围困后,黄维并未慌乱。他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调整部署,命令部队依托双堆集的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士兵们将黄土堆积在运兵卡车上,形成临时壁垒,坦克和重炮被安置在阵地前沿,准备与解放军展开决战。

黄维深知中野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毁弃了大部分大口径火炮,弹药匮乏。他对部下宣称:

“没有重炮,解放军谈何攻坚?只要坚守待援,我们必能反败为胜!”

黄维的自信来自于绝对的火力‬,因为他的兵团装备精良,火力远超解放军,除此之外,坦克和装甲车在开阔地带威力巨大,地堡工事坚固,能有效抵御步兵冲锋。黄维还指望北线的杜聿明兵团南下增援,打破解放军的包围圈。

但是‬,他低估了解放军的战术智慧和创造力,一场出乎意料的火力反击即将来临。



当时担任着‬中野四纵司令员的‬陈赓深知,战争是“钢铁与钢铁的对话”,黄维兵团的坦克和地堡工事,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中野在长期机动作战中,火炮损耗严重,弹药储备捉襟见肘。

于是‬,陈赓召集部下商讨对策,提出必须研发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武器,以弥补火力不足。

陈赓的目光落在了工兵连长聂佩璋身上。

聂佩璋是一位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军人,曾在东北军铁甲部队担任大队长,精通装甲、破甲和爆破技术。他在工兵作业中表现突出,尤其擅长爆破装置的设计,聂佩璋个性鲜明,嗜好烟酒,战士们戏称他“离不开烟酒就干不了活”。

在物资匮乏的战场,烟酒是稀缺品,但陈赓特意为聂佩璋安排“特供”,并配备马夫和警卫员,足见对其能力的信任。

就是在这次关键任务中,赓对聂佩陈璋下达任务:

“利用战场上的现有物资,尽快研制出攻坚利器!”



聂佩璋接受任务后,立即带领工兵连展开行动。他仔细搜集战场上的遗弃物资,发现黄维兵团遗留了大量空汽油桶。这些金属桶坚固耐用,适合改造成发射装置。聂佩璋又派人向当地老乡购买质地细密的枣木板,用于固定和加固抛射筒。

他在战壕中搭建临时工棚,日夜试验,设计出一种口径约300毫米、长约900毫米的抛射筒,而‬抛射筒内部装填火药,用以推动6至8公斤的炸药包。火药引爆后,炸药包可被抛射至300米外,落地爆炸,破坏半径5米内的工事和人员。

他发现,枣木板的选用至关重要,其坚韧的质地能承受火药爆炸的冲击力。聂佩璋还设计了简易瞄准装置,方便工兵在战壕中操作。在他‬第一次试验时,炸药包成功飞出200米,落在指定区域,爆炸威力惊人。

看到这一次成功,聂佩璋兴奋地对工兵们说:

“这东西能让敌人的地堡灰飞烟灭!”

于是乎,聂佩璋将这种武器命名为“飞雷炮”,因其抛射炸药包由地雷引爆,兼具“雷”与“炮”的特性。



也是在飞雷炮用到战场上之后,敌军发现我军忽然多了重炮手段,所以国民党士兵对其威力惊恐万分,但是他们后来也得知,解放军就是用汽油桶装炸药包轰炸他们,而这些汽油桶是他们之前用剩下的,所以称之为“没良心炮”。

随着飞雷炮起到效果,整个中野‬都在普及这种攻击手段,于是‬在双堆集战场,聂佩璋指挥工兵连挖掘交通壕,逐步逼近敌军阵地。

这些战壕深达数米,最远延伸至距离敌军50米处,成为步兵的冲击出发阵地。工兵们在敌军火力下作业,冒着炮火和寒冬腊月的严寒,挥锹挖掘冻土,他鼓励工兵们:

“再往前挖几米,我们的炮就能打得更准!”

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围歼战全面展开。

中野四纵率先将“飞雷炮”投入双堆集战场。抛射筒被安置在战壕内,由工兵操作,配合步兵进攻。聂佩璋亲自指导首次发射,工兵们调整射角,点燃火药,炸药包划出一道弧线,精准落入敌军地堡。爆炸掀起巨大冲击波,地堡瞬间崩塌,守军死伤惨重。



解放军战士欢呼:

“这炮打得太准了!”

随着战斗深入,“飞雷炮”的应用愈发多样。

聂佩璋和工兵们改进抛射物,除炸药包外,还加入地雷、大石块和集束手榴弹。集束手榴弹的抛射尤其致命,爆炸时弹片四散,如同“天女散花”,专克敌军密集的步兵队形。解放军战士戏称这一战术为“天女散花”,后来有一名工兵回忆:

“每次发射‘天女散花’,敌人的阵地就乱成一团,坦克都吓得不敢动了!”

“飞雷炮”的威力震撼了黄维兵团。坦克和装甲车在爆炸中被摧毁,地堡被夷为平地,士兵士气急剧下滑。

战役结束之后,我军找到了‬一名国民党军官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

“解放军的‘土炮’威力惊人,我们的地堡根本挡不住!”在“飞雷炮”的持续轰击下,黄维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包围圈内的12万大军陷入绝境。



在敌军被我军的炮火彻底瓦解了战斗意志之后,我军就完全压制住了国民党军的突围想法,在战斗中,陈赓亲临前线,指挥四纵的进攻,并且‬优化“飞雷炮”与步兵的配合。

看到敌军被我军的没良心炮炸得‬头都不敢冒出来,而且坦克和步兵的协同作战完全被打乱,陈赓看出来我军就要胜利了,于是他下令:

“炮打完一轮,步兵马上冲,绝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面对“飞雷炮”的持续打击,黄维兵团的防御体系迅速瓦解。

随着坦克被炸毁,地堡被摧毁,士兵们在爆炸中惊慌失措,而‬黄维还‬试图组织反攻,调动剩下‬的‬坦克和步兵突围,但解放军的战壕战术和精准火力,使其屡屡受挫。黄维的指挥部接到报告:

“解放军的‘土炮’太厉害,我们的工事挡不住!”

黄维愤怒地下令加强防御,却无力改变战局。



12月15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华东野战军的增援部队也到达了,就这样,中野和华野的部队从四面八方压向双堆集,“飞雷炮”与手榴弹齐发,敌军阵地一片火海。

黄维的12万大军“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俘虏‬,成为淮海战役的标志性事件。

双堆集战役结束之后,一名解放军战士非常激动地‬回忆:

“那天我们打完最后一轮‘飞雷炮’,敌人的白旗就举起来了!”

没良心炮自此也就正式出现在解放战场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