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从内蒙搬到内地,我屋里常年放着几盒牛粪线香。点起来的时候,整间屋子就弥漫着烧着的牛粪味,这让我很安心。很多朋友来我家闻了都会愣住,他们形容这味道香也不香、臭也不臭,十分诡异。但我已经习惯了,毕竟在牧区,牛粪是最重要的燃料,一锅好喝的奶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牛粪烧得够不够稳。


我觉得味道非常不错

就像《东四十条》里那句台词似的,“健身器材这东西一个人一个玩法。”牛粪也是这回事儿——在大多数人眼里它是屎,在牧区人的眼里是优秀的燃料,是一种土黄色的能量砖。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它还可能是科技产品。


牛粪这玩意一般都是捡晾干的烧

在印度那边儿,牛粪的用途已经提升到了next level,防辐射。2020年,印度国家牛委员会郑重推出了一款“牛粪芯片”,说是可以贴在手机背后抵挡辐射伤害,保护人类免受疾病侵袭。据说这玩意不仅环保,还能“稳定精神磁场”。售价不贵,合人民币不到十块钱,但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牛的宇宙级理解。


就这个,看着也挺糊逼的

如果说牛粪芯片只是开胃小菜,那接下来的这些,就是人类围绕一头牛展开的宗教+暴力+经济+玄学联合大餐。

在印度,牛除了被拿来搞科研之外,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被供奉的神明,是“不能碰,更不能吃”的对象。你要是公然吃牛肉,有可能在路边被人举报、围殴,甚至判刑。政府给牛建养老院、修“牛专用高速通道”、给牛发放定期救助金。它们年纪大了不能挤奶,也不能宰,就只能退休、养着,养到死。


吃了真挨揍,没跟你开玩笑!

它不仅是神,还是个能随时随地治病救人的移动药引子。牛尿疗法,在印度是一门正儿八经的玄学医学。它的逻辑非常印度:神牛所排之物,蕴含神性。据说牛尿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在新冠期间,还有政客拍视频直播喝牛尿“增强免疫力”。而更神的是,还有宗教团体搞出了“牛尿防疫派对”,几十人围坐一圈,每人举杯共饮。


在印度隔壁的尼泊尔,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节日,叫“Gai Jatra”,表面上看是在给牛游行、戴花环、扮造型,实际上是在借牛之名,悼念过去一年去世的亲人。按他们的说法,牛能把亡灵送去另一个世界,所以你能看到街上牛戴铃铛,小孩扮牛角,一路游行,身后载歌载舞,气氛堪比庙会,悲喜交加,牛在最前头,一脸懵逼,但任务重大:它是这一天的灵魂快递员。


看着确实挺懵逼的

在这一块儿,人和牛的角色大概是:牛是神明,人是最忠实的信徒。

可能不少人听了以后感觉把牛当神太压抑了,那不如来点直接的活儿,斗牛,把牛从神坛拉到舞台、让人跟牛干。

斗牛表面上看是一个男人与一头牛的正面对决,但其实是一场预设死亡的剧本。人穿着紧身衣,挥舞红布,引导牛一次次冲锋,而牛始终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那把藏着的剑刺中。每年有无数头牛走进斗牛场,不再出来。西班牙人却为此热血沸腾,把这场游戏称为“优雅与力量的对峙”。在奔牛节上把6头公牛放出来,让几百号人逃命,看谁跑得快,看谁被撞飞。有人摔断腿、掉牙、丢命,但媒体依旧用“激情”“传统”“民族性”来报道它。牛的地位从神圣降到战士,再从战士沦为大型娱乐道具。它的怒气、肌肉和受伤,全成了人类的“集体快感”。


到了美国,情况变得更直白:看你能不能坚持住8秒钟。

PBR,也就是美国职业骑牛比赛,每年吸引成千上万人参加和观看。比赛的核心规则是:你骑在一头暴躁的牛背上,尽量不被它甩下来。满分是8秒,这8秒钟既是“黄金标准”,也是“人在地上翻滚前的上限”,能坚持住就算你命大。这些牛来自北非系,长期散养,不吃镇静剂,野性十足——而人,带着金属牙套和防摔护具,像个悲壮的亡命徒。


在这些事儿上也就能看出来差异了,在印度你得伺候牛,在美国和西班牙你得能顶住它。

而在荷兰和新西兰,牛的命运开始变得更体面,也更精致。

荷兰奶牛是出了名的高产,每天产奶量能超过20升。为了维持它们的“优雅性能”,牧场会用精准饲喂系统、营养算法来配料,每一口牧草都比你点的拼好饭更讲究。吃得少,产得多——是现代乳业的工业奇迹。


但更狠的是新西兰。

新西兰人口不到500万,但奶牛数量超过660万。全世界都在排斥“人类中心主义”时,新西兰直接走进了新时代“牛类中心社会”。牛在那边儿是彻头彻尾的自然居民,吃草不排队,住地不收租,整片整片的牧场围栏一拉就是几十公里。没有城市噪音、没有工业污染,有的只是风、草和绝对自由。它们住在比很多打工人都体面得多的地方:全年通风、定点撒饲、饮用山泉水。


如果说荷兰的牛是打工皇帝,那新西兰的牛就是退休皇帝——每天spa、晒太阳、吃纯天然有机草,想躺就躺,想拉就拉,人根本打扰不到他。

对我来说,我最羡慕的牛还是生活在内蒙牧区的那些,我小时候去牧区亲戚家玩,那时候最大的幻想就是下辈子能投胎成一头草原三河牛。你看它们都是半野放,想去哪就去哪。但大部分时间也都是找一块阴面儿的风水宝地喝水吃草。冬天能顶着零下30度的风刨雪觅食,夏天能一动不动在山顶晒一下午太阳。它想生气就生气,想啃人衣角就啃人衣角,活得太舒坦。相比起那些住恒温房听贝多芬的和牛,三河牛的生活没那么中产,但有尊严。它不高产,不温顺,也不容易被“牧场管理”。它更像一只拥有自己思想的本地神明,只不过没人给它修庙罢了。


最后我们再回到中原地区的牛上。

中国人对牛的态度一向朴素:不神、不疯、不奢华,但绝对得干活。

“老黄牛精神”、“拓荒牛精神”、“孺子牛精神”,这些词光看就很累。牛在中原的意义,就是做不抱怨的事、吃不抱怨的苦、死得安静、还要被人纪念。但最讽刺的是,我们嘴上说得最顺溜的褒义词,却是“牛B”。也许是因为我们实在没别的夸法了,只好用这个听上去脏点、但意思好使的词汇,把那种“能力越大,活越多,屎憋得最狠”的形象封个顶。在这里,牛不是神,也不是演员,更不是资本。它是工具与情绪混合体,是华夏民族的暗线、劳动的象征、苦的代言人。


眼神儿必须坚定

说到底,牛还是绝对够狠。它被敬仰、被演出、被放进节日,也被写进政策文件。它在各国都有各自的身份——神、演员、经济单元、气候危机的背锅侠、艺术品、情绪投射工具。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意义。

可问题是:轮到你真把它生产出的奶喝进肚子里时,故事就变得不好看了中国大多数成年人都乳糖不耐——这不是个病,但它够你烦一辈子。你不是不想喝牛奶,只是你喝了它,它也不太想留在你身体里。

它很快会以气体、腹鸣、液体急行军等形式抗议。你试图接近它。它拒绝成为你钙的来源、蛋白的补充,它只想逃离你。你也别怪它,毕竟它一开始是为小牛设计的,不是给你这个成年人准备的。我也是乳糖不耐受的一员,所以当我听说“舒化无乳糖牛奶”的时候,我本能是怀疑的。无乳糖?什么意思?是拿水兑的啊?还是不叫奶了?后来才知道,这是舒化2007年就开始搞的产品,早在大家都还没搞清楚乳糖不耐是个啥的时候,它已经独创研发了专利LHT乳糖水解技术


简单说就是,把牛奶里不易消化的乳糖大分子提前水解成更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让你的肠胃省点事儿,不用再在内部安排战斗。它达到了“国标0乳糖水平”,营养细化更好吸收,乳糖不耐受的人喝它无负担,空腹也能喝,口感不腥,不是那种“药感健康”,而是自然清甜,算是牛奶的“和平版本”,甚至有点像“牛奶里突然走心的那一个”。它不会骂你的胃是软蛋,也不会教育你要适应;它只是帮你省下那段喝完之后看地图找厕所的时间


这就够了。无乳糖牛奶不是一场文化,也不是情怀,它是你体质和牛奶之间,唯一说得通人话的调停者。

//作者:吃不动饺子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