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不少学者在一本正经的报告会上,或者在畅所欲言的网络平台上,多次自信满满地宣称中国与印度差距很大,印度至少领先30年。
中国民众对此或者哑然失笑,或者嗤之以鼻,觉得荒唐至极,简直不值得一辩。
中国民族的性格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印度民族的性格是“迷之自信”和“丧事喜办”。
中印两国做邻居几千年了,但最近六七十年以来,屡有矛盾,甚至有冲突,这就是所谓的“龙象之争”。
真实情况是,印度越来越想和中国比高低,而中国越来越不把它当做对手。
印度的“迷之自信”
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迷之自信”,其根源之一是殖民历史遗留的优越感——印度人把大英帝国的昔日荣光转移到了自己的头上,当英国人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时候,印度人却还抱有虚幻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根源之二是对宗教文化复杂性的认知局限——印度人把宗教中神佛的威力移植到自己的身上。
根源之三是政府对民众的“信息茧房”式宣传——政府对文盲或半文盲的印度民众只传播政府认为“合适”的信息,所以民众很容易被洗脑,变得兴奋和张狂。
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大规模战争前,之所以印度军队敢于挑衅中国军队,就是因为印度过度自信。
印度把自己的陆军看作所向披靡的军队,并且认为中国军队是第三流的边防部队,一旦印度发动进攻,中国边防军将不堪一击。
边境战争爆发之前,印度军队被印度国内各界认为是一支强大的、装备优良的、信心坚定的部队,只是由于印度政府一直过分容忍和胆怯,才使得军队无法勇往直前地对中国军队进行打击。
印度想当然地认为,在总体上,中国当时正处于美、苏、印的战略包围当中,四面受敌,其主要战略防御对象是美国和苏联,同时中国大陆还面临着来自台湾蒋介石集团的军事威胁,因此战略重点集中在东方、北方和东南方,中国应该没有余力顾及西南方的印度。
在军事上,印度认为中国军队内部给养较差,战士的营养不足,在有的地区连军事调动也出现困难。因此,中国军队软弱不堪,无力一战。
在经济上,当时中国连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掉了对中国的援助,使得中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如果中国进攻印度,其后勤保障将导致中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负担,造成中国经济前景更加惨淡。
其次,印度认为中国对印度的一再忍让正好证明其对中国不会反抗的判断是正确的。印度人以为,只要印度的态度坚决,中国肯定会一再退让。印度全国一致认为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关于“前进政策”的决定是英明伟大的。
中方的忍让和善意,反倒被印度政府视作软弱可欺,面对中国的严正抗议,尼赫鲁称中国是“只叫不咬”,并要求印军大胆推进。
在国家根本安全利益和领土主权一再受到侵犯的情况下,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从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境部队全线反击到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全面停火,整整一个月时间中国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入侵印军,歼灭和俘虏印军准将达尔维在内8700余人,此战印度遭到惨败,中国则大获全胜。
2025年,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60多年之后,印度“迷之自信”性格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像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他被赵太爷打了、骂了,可能不敢明显反抗,但他认为他总是能够找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自己可以欺负的人。
在这种心理指导之下,印度敢于挑衅邻国巴基斯坦,以为那是小菜一碟。
然而,大大咧咧、自我感觉良好的印军根本不了解近邻巴基斯坦的发展,没想到巴基斯坦反击坚决、手段先进。
印度原计划效仿之前做法,通过“冷启动”战术速战速决。所谓“冷启动”,本意是对计算机切断电源后重新启动,这是最快的重新启动方式。
印军脑子里的“冷启动”作战特点,一是先发制人。二是“闪电式”进攻作战,三是快速机动、多点进攻。企图通过一系列快速猛烈的进攻作战,在对方境内歼灭其有生力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作战目的。
但是,自以为是的印军,被巴方一举击落至少6架战机。反击中,巴方又迅速启动“铜墙铁壁”行动,以网络战瘫痪印度电网,最终造成印度70%电网崩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另外,巴空军利用无人机进行侦察,锁定印度的重要导弹储存设施,然后以中国生产的“枭龙”战机,发射精确制导武器,摧毁印军储存的24枚导弹燃料。火势蔓延至周边军事设施,导致相关印度陆军部队陷入混乱。
巴方还凭借高超音速导弹,突防印度S-400防空系统,直接摧毁其核心防空节点,令印军措手不及。
印军一直迷信于法国阵风战机等先进装备,但巴基斯坦通过成体系的“非对称优势”,实现了对印度常规军力的有效制衡,直接导致多架阵风战机在印度境内被击落,法国情报部门公开证实了阵风残骸的存在,彻底击碎了印度“阵风无敌”的神话。
印军的军事行动又一次失败,短暂的惊慌之后,马上恢复了镇静,并且举国上下还是一副自信爆棚的样子。
鸭子煮熟了,嘴还是硬的。
印度的“丧事喜办”
印度人的“迷之自信”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尊心。他们的方法就是“丧事喜办”,努力淡化错误和挫折,同时渲染不存在的胜利。
就在2025年5月印巴宣布停火的第三天,莫迪所领导的人民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名为“三色朝圣”的庆祝活动,以宣传和祝贺军事行动取得的伟大胜利。
该庆祝活动据说会持续11天,在庆祝胜利的同时,印度人民党成员、退伍军人和部分社会工作者还要在全国范围大力宣传,其中政府要求这些人必须着重向民众介绍印度是如何摧毁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的,以及印度军队在这次冲突中取得的成就。
在庆祝活动开始前,人民党发言人表示:此次活动是印度人民党向公众宣传莫迪政府坚定的领导力和武装部队英勇精神的一部分,而且活动没有任何的政治动机,只是单纯地庆祝印度战胜了巴基斯坦。
现在的印度正在举国狂欢,庆祝战胜了巴基斯坦,庆祝自己在反恐战争中的胜利。
其实在印度不仅政界人物、底层民众不愿意相信印度在对巴基斯坦的战争中失败了,就连有一定辨别舆情真伪能力的精英分子们也都在用一种另类的精神胜利法,为军队在战场的表现进行辩护。
印度《欧亚时报》以一篇题为“阵风争议:美国在1991年损失了63架战机,但赢得了海湾战争”文章,对西方国家评判战争胜负的标准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这家媒体的意思是,在武装冲突中损失装备的多少不应该成为判断胜负的标准。该文章实际上暗中承认了印度自己损失了6架战斗机,只是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承认罢了。
作为印度国家领导人的总理莫迪,更是口若悬河,在“庆祝大会”的演讲中,莫迪宣称,在印度的打击下,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和导弹,如同稻草般纷纷落下。巴基斯坦军队陷入彻底的失败, 被绝望包围而不知所措。
莫迪面对镜头掩饰自己失败的落寞,反而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以胜利者的姿态宣称“只是暂停军事行动,若再遭攻击将继续报复”。
在当今这个时代真是无奇不有,明明已经在战场上输得一塌糊涂,可是这个国家愣是把它说成辉煌的胜利,而且还是史无前例的胜利。
“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句话用来描述当下的印度与莫迪,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果然“精神胜利法”是世界上最无敌的“武器”,一旦一个国家从上至下都接受了这种思想,那么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就都是自己的,无论多么强大的对手都是不堪一击的。
我国网友经常把莫迪总理称为“莫迪老仙儿”,这个称呼对莫迪的描述真可谓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既肯定了莫迪貌似德高望重、仙风道骨的样子,也嘲讽了他虚头巴脑、装神弄鬼的德性。
在这样的国家总理和国民性格面前,讨论中印两国究竟谁领先谁,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中印的“龙象之争”
中国以腾飞的东方巨龙作为自己的象征,而印度以莫迪所描写的“苏醒的沉睡大象”作为自己崛起和发展潜力的形象代表。
所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竞争经常被称为“龙象之争”。虽然,中国早已不把印度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答外国记者问时候说,中国发展的目标不是超越美国,而是不断超越自己。
首先,印度对中国怀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无论是历史底蕴、人口数量、领土面积,印度都不比中国差多少,但是如今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印度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当中国在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抗衡的时候,印度还在纠结于如何当好美国的小弟,如何恳求美国给予更多的好处。
其次,印度挑衅中国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己,告诉全世界,自己和中国是一个级别的。对印度国内,如果能够制造出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外敌,国家凝聚力就能够增强。
印度人爱和中国比,其实是最近20年的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印度人对中国超过印度的一种不服气的心理。
在1980年代以前,印度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贫困潦倒的国家,印度几乎在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所有指标都超过中国,所以,根本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
到了1990年代,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崛起,在科技、军事和经济各领域里,全面超过印度,而且把印度甩得越来越远,印度人自然很不服气。因此,印度人把这种不服气的情绪转化为与中国的攀比。
自高自大的印度认为在文化、历史、国家发展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远超中国。可是,印度似乎忘记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的GDP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中国GDP是印度的2.5倍;到了2010年,中国的GDP已是印度的4倍;现在中国则是印度的5倍!
难怪印度人说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时,中国人笑了。流传一个很久的笑话就是,当有人提到中国发展很快时,印度人常常自我督促说:我们要加紧发展,再不努力,上海就要赶上孟买了!岂不知,一个上海就几乎能顶全部印度或者几十个孟买!
享誉世界的政治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先生,非常尊重印度人民。他与历任印度领导人有很好的个人友谊,也希望与印度合作,使印度强大到足以制衡中国,从而为他所领导的小国新加坡提供生存繁荣所需的更大的空间。
但正如李光耀在他去世前一年发表的一系列采访中所解释的那样,他很遗憾地得出结论:印度没有可能超越中国。
他说,印度将永远只是“未来的国家”——而这个未来永远不会到来。因此,当采访者专门问他印度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时,他直接回答说:“不要把印度和中国放在一起谈论。”
作为我们自己,毫无疑问对国家前景充满信心,不担心印度真会超越中国。但是,我们也必须居安思危,即使印度暂时还不能成为中国真正的竞争者,但世界上还存在每时每刻想着遏制中国发展的超级大国。所以,中国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