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近日,在裕安区中医医院的病房里,阳光轻柔地透过窗户,如一层金色的薄纱,轻柔地洒在一位老人身上。102岁的张玉芳奶奶,这位来自甘肃的老人,声音虽带着岁月的沧桑,却饱含深情地唱起这首镌刻在时光长河里的赞歌。她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如孩童般纯真而灿烂的笑容,那刚刚恢复的明亮眼睛,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新世界的惊喜。
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年轻的张玉芳奶奶便积极投身到甘肃的妇女工作与土地改革事业中。她以青春之姿,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她赢得了当地政府与群众的认可,后被甘肃渭源县人民政府委任为清源乡第一区委员(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她以柔弱却坚毅的身躯,穿梭于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促膝长谈,为推动土地改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征程中。每一次深入基层,她都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忠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后来,因爱人从海军某部转业,被分配至安徽工作。出于对爱人的支持与陪伴,她毅然告别熟悉的甘肃故土,跟随丈夫来到了安徽。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岁月无情,爱人因身上伤病过多,在80年代初就离开了人世,唯一的儿子也在10多年前离世,只留下她和80多岁的儿媳相依为命。步入晚年的张玉芳老人,不幸患上白内障,视力逐渐下降,原本清晰的世界变得模糊、混沌。生活的色彩被一层灰色“纱幕”笼罩,她难以像从前那样自由欣赏世间美好,孤独与无助之感时常相伴。但即便如此,老人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光明的渴望。在儿媳的陪伴下,她来到了裕安区中医医院。
医院得知老人的情况后,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了一支由眼科专家和各科室骨干组成的医疗团队。专家们对老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反复研讨手术方案,力求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次医疗救治,更是对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的一份关爱与责任。
手术当天,医护人员们陪伴在老人身边。他们轻声安慰着紧张的老人,用温暖的话语给予她勇气和力量,仿佛是一群守护光明的天使。在紧张而有序的手术室里,医生们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个操作。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秒都承载着大家的期待与紧张。终于,手术圆满成功!
当揭开眼罩的那一刻,张玉芳奶奶的眼中瞬间有了光彩。她激动地拉着医护人员的手,笑得像个孩子。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灿烂而动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这笑容,是对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象征。
其实,张玉芳奶奶的身上,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红色记忆。在1952年,她怀着满腔赤诚,结合实践深入思考,将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取得的成绩整理成信,寄给了毛主席。信里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对党的无限崇敬与热爱,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不久后,她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代表毛主席的回信。这封回信对她而言意义非凡,不仅是对她工作的认可,更是激励她继续前行的动力。此后,这些承载着历史厚重印记的文档,便成了老人一生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2年,张玉芳向毛主席致信汇报工作想法与成绩。
此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受毛主席委托给予张玉芳的回信(资料来源:裕安区档案馆)
张玉芳被委任为清源乡第一区委员(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的委任书
(资料来源:裕安区档案馆)
张玉芳奶奶深知它们的意义,毅然决定将它们无偿捐赠给裕安区档案馆,希望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裕安区中医医院的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内心深受触动。他们被老人的无私奉献和爱国情怀所打动,决定为老人做点什么。于是,他们特地前往档案馆,将老人捐赠的珍贵资料小心翼翼地拍照,制作成精美的相框。当他们带着相框再次来到病房,将这份特别的礼物送到老人手中时,老人双手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感动与欣慰。她轻轻地抚摸着相框,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与党同行、为国家奋斗的日子,一一浮现在眼前。
如今,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从前。但她心中对过去那段峥嵘岁月的怀念从未消散。每当听到旁人提及那段历史,她的眼神中总会闪烁出别样的光芒。那光芒里,有对过去的怀念,有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而裕安区中医医院这场跨越百岁的“光明行动”,不仅仅治愈了老人的眼睛,更让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它激励着大家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先辈们的付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带着这份红色精神,继续砥砺前行,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六安市裕安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