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南京市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启动活动在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5月至6月,全市残联系统将围绕“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这一主题,开展1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时代扶残助残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此外,现场发布并解读了四项“含金量”满满的惠残助残政策,多措并举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发布2025年目录清单,涵盖七大类46项基本服务项目

2024年3月,南京市残联在全省率先制定《南京市残疾人基本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该清单发布后,共为4.21万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为5.96万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为4209名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3437名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服务,为1466名残疾学生发放助学奖励和补助,为2958名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主发放燃油补贴,为578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帮扶2874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现场,2025年版《南京市残疾人基本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以下简称《目录清单》)发布,在2024年基础上新增了6个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七大类46项基本服务项目。

《目录清单》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突出残疾人基本服务的公益属性,由14个政府部门牵头,通过自行实施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残疾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基本服务供给。

在服务项目上,新增纳入残疾人证办理、上门评残、最低生活保障、喘息服务、残疾大学生学费补助等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兼顾物质救助和关爱服务,20个项目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救助,26个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托养、教育、就业等服务。

记者注意到,2025年版《目录清单》的服务项目在原先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对象、提升服务标准。比如,7—17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救助标准由原先的随年龄逐年递减,调整为0—6岁同类康复项目救助标准的85%;残疾学生适配辅助器具全额补贴对象,从14周岁以下拓展至全年龄段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教育生活补助标准,每学年分别提高至1500元和2000元。

《目录清单》还延续了对残疾人家庭的关心关爱,首次为“依老养残”家庭内的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连续20天的寄宿制照护服务,给这类家庭提供了喘息机会,缓解长期照护压力。

为落实“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有关要求,部分项目还调整了对户籍地、学校所在地等限制,让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可及。比如,首次将符合条件的持本市居住证的残疾儿童纳入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救助范围;新增的残疾大学生学费补助项目,将在省外高校和省内部属高校就读的本市残疾大学生纳入保障范围。

守护“星星的孩子”,开展“六大行动”共20项活动

孤独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并持续终身的神经性发育障碍。患儿往往会用特别的方式感受世界,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2024年,市政府救助的孤独症儿童占所有救助残疾儿童人数比例达51.8%。活动上,解读了《南京市孤独症人群全程关爱服务实施方案》,并发布2025年度市孤独症人群关爱服务行动项目。

2025年,市残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南京市孤独症人群全程关爱服务实施方案》,该方案主要围绕“医疗保障、康复救助、特殊教育、就业服务、托养照护、社会包容”六大领域,用四年时间,做好“四个衔接”,解决“四类问题”:一是做好“筛查发现”与“康复干预”的衔接,解决孤独症儿童“早发现、早救治”的问题;二是做好“康复救助”与“入学教育”的衔接,解决孤独症儿童“平等学、融合学”的问题;三是做好“托养照护”与“就业帮扶”的衔接,解决大龄孤独症者“有保障、有收入”的问题;四是做好“家庭支持”与“社会融入”的衔接,解决孤独症人群“获关爱、享平等”的问题。

聘请以南京脑科医院柯晓燕为组长的专家团队,对60名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服务效果进行评估;遴选不少于50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为170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救助服务;增设28个宁康驿站,为1500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2025年,南京市残联将联合卫健委、教育局、民政局等九部门,开展“六大行动”共计20项活动,用爱点亮孤独星球,让每颗“星星”闪闪发光。

“养老+助残”协同发展,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

“喘息服务”作为一种支持服务,可以让残疾人照顾者喘口气,拥有短期的休息时间,从而缓解他们的压力和疲劳。活动现场,发布了南京市残疾人托养和喘息服务政策。

2025年,南京市残联、市民政、市财政三部门联动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试行)》,率先尝试利用养老机构现有床位资源收住重度残疾人,为“依老养残”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探索“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共同入住养老机构或其他照护机构。

一方面,推进养老机构承接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鼓励养老机构收住16-59周岁重度(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人,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给予机构运营补贴。另一方面,为“依老养残”家庭提供喘息服务。“依老养残”家庭内低保、低保边缘重度残疾人,每年可入住养老机构20天,按照每人每天150元、全年3000元标准给予机构补贴,舒缓老年父母照护残疾子女压力。

残疾人托养及喘息服务政策既是对现有托养服务体系的结构性优化,更是对残疾人福祉的制度化守护,以制度创新回应民生关切,让“弱有众扶”的城市温度浸润每个需要守护的家庭。

拓宽家门口就业途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政策发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辅助性就业”是我国现行残疾人就业七种主要形式之一,是专门为重度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等开发的一种就业形式。南京市辅助性就业产品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编织、文化创意、食品加工、园艺种植、代加工等六大类别,共计100余种。


为帮助残障群体在灵活就业中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独立的双向赋能,市残联立足残疾人需求,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建设的通知》,将从专业化运营、标准化建设、品牌化打造、绩效化管理等四个方面,全面升级提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比如,将充分利用南京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残疾人工艺美术大师引领带动,打造云锦、绒花、灯彩、剪纸为代表的南京特色文创产品;对运营良好、带动残疾人就业多的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将给予5万-10万元的补贴。

未来,市残联将通过扶优扶强调配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辅助性就业项目,带动周边残疾人从事灵活就业,帮助残疾人实现从“依赖救助”到“自力更生”的蜕变与发展,助力残疾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通讯员 曹迪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杜雪迎 文/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