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朴方是邓小平的长子,1968年,在北大上学的他因不堪政治迫害,从三楼一跃而下,导致胸椎粉碎性骨折,腰部以下终身瘫痪,这场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但邓朴方并未因此而消沉,从1983年开始,他致力于我国的残疾人救助事业,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邓朴方
邓朴方不仅工作非常充实,在生活中也是邓家的“孩子王”,姐姐、妹妹、弟弟的孩子都经他的怀抱,由他一手带大。邓朴方只要有空,就会带着孩子们玩游戏、看电视、听音乐、做功课……
时间长了以后,邓朴方萌生了要组建一个家庭的想法。有一天,一位老同学来看望邓朴方,邓朴方对他感慨道:“唉,你看,我这辈子快过去了,怎么也得找个老婆呀!”
同学听后大惊:“你,找……对象?”
邓朴方带着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平静,缓缓地说:“你看我的身体,生活无法自理,每天得擦身体,得清理大便,清理尿袋,是不是?总得有个人照料吧?现在老爷子在,怎么都好说,老爷子不在了怎么办?谁照顾合适?只有爱人吧……”
邓小平一家人,前排左一为邓朴方
老同学听后深受触动,他问邓朴方:“那你有什么条件?”
邓朴方说:“不能有孩子。”
老同学又问:“可你是最喜欢孩子的呀!”
“问题就在这里,姐妹兄弟的孩子已经不少,都跟我亲。我怕带个孩子来,同兄弟姐妹的孩子不好处,我不想家里有矛盾。”
“明白了,能不能帮上忙,我尽量努力吧!”
邓朴方和家人们
老同学虽然答应帮忙,但要给邓朴方介绍个对象并不容易,因为邓朴方的身份和背景特殊,他的对象不仅政治上要绝对可靠,还要真心对他好,要有一种牺牲精神。老同学费了很大的劲,但始终没能物色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直到1989年,邓朴方的姑姑邓先群终于物色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象,对方叫高苏宁,36岁,在北京市民政局卫生所当医生,她的父亲是位老红军。
不久以后,邓朴方与高苏宁见面了,他开门见山地说:“我的身体状况你应该了解吧?我在生活上需要长期照料。”
高苏宁回应道:“我学医,知道该怎么做。”
这场对话没有浪漫修饰,却奠定了彼此信任的基础。邓朴方欣赏高苏宁的务实,高苏宁也被邓朴方在逆境中坚持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毅力打动。1989年夏天,邓朴方和高苏宁结婚了。
邓朴方
高苏宁是医生,她在婚后自然要负责邓朴方的护理工作。高苏宁每日需完成多项固定工作:协助翻身防止褥疮、按摩腿部肌肉、处理排泄护理等。一位高苏宁的朋友曾回忆说:“她从未抱怨,总说‘这是医生的本分’。”
高苏宁不仅是邓朴方的生活伴侣,更是他事业的助手。90年代,邓朴方频繁赴各地调研残疾人福利,高苏宁随行担任医疗顾问。有一次,邓朴方在汕头考察时,当地因健全人冒用残疾证营运三轮车,而全面取缔该行业,导致真正残障者失去生计。邓朴方当场质问当地官员:“怎么能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高苏宁则默默记录案例,为后续政策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邓朴方与高苏宁的婚姻,始于现实考量,成于共同信念,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却以30余年的相守诠释了责任与奉献。著名作家权延赤曾这么评价邓朴方和高苏宁的婚姻:
高苏宁理解邓朴方的理想与追求,是位很好的贤内助。他们虽然不会有孩子,但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感情与奋斗。
邓朴方(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