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滑铁卢桥下的南岸旧书市集。(图/Unsplash)
对话并不仅仅在书展这个舞台发生,也发生在人与书之间。正如不少业界观察者所言,在当下这个快阅读、短阅读的时代,书籍所承载的,是一种慢速、深度的思考方式。
✎作者 | 方富明
✎编辑 | 谭山山
在这个春天如期而至的2025年伦敦书展,按照其总监亚当·里奇韦的说法,堪称“火爆”——它以“人工智能(AI)与未来读者”为核心议题,吸引了全球1000多家出版机构、3万多名与会者。在伦敦奥林匹亚会展中心,各个展位爆满,就连过道都挤满了人,有些出版从业者甚至在厕所外开会。
根据美国《出版人周刊》的报道,各大出版机构对伦敦书展的整体氛围感到满意。企鹅兰登书屋业务发展执行董事斯科特·戈尔德表示:“每个人都很忙。当世界陷入困境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专注于制作好书。”
2025年伦敦书展现场。(图/thebookseller.com)
作为版权贸易型博览会,伦敦书展被业内视为全球书业最重要的春季盛会,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正是通过这一平台走向世界,创造了出版史上的销售传奇。此次,中国有5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图书进出口公司参展,带去4000多种参展图书,举办了40多场活动。里奇韦表示,中国展团的加入,为书展增添了极强的活力。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传媒”)就是其中一家,其参展图书既有《读懂中国:用文物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重回 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我的阿勒泰》这样的历史类、人文类作品,也有最新的《DeepSeek应用能手:7天从入门到精选》及《AI提问大师:解锁公文写作的高效密码》等科技前沿指南。其中,后两种图书在书展上达成了版权输出意向。
南方传媒展台。(图/南方传媒)
AI与社交媒体时代的阅读
“AI对出版业的影响远超以往任何技术变革。”里奇韦指出,AI在内容生成、营销、研究等环节的深度渗透已成行业关注的焦点话题。未来,AI是解放生产力还是使诸多岗位被“取代”?在实际出版中,AI应用程度及效果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在“AI及版权”专题论坛上,英美监管政策动向引发热议。美国出版商协会主席玛利亚·帕兰特坦言:“美国各界对AI透明度和版权问题都感到担忧。”同时她还强调:“各国政策制定者都面临很大压力,既要抓住AI的经济潜力,又要谨慎监管。但目前我们的重点工作是制止盗版网站泛滥。”
而大众出版商对AI技术的刻板印象正在消融。出于对版权和创意的保护,美国五大出版巨头一直对AI在大众出版领域的应用持审慎态度,此前甚至联合作者抵制AI应用。但行业风向在2024年后出现微妙转变——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率先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开放内容资源用于AI模型训练。
中国网络电视台欧洲分台报道2025年伦敦书展。(图/CGTN)
AI并不是唯一的热点。面对全球青少年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持续下降,伦敦书展首设“培育下一代读者”板块,探讨Z世代读者的内容消费习惯,以及如何在短视频与游戏主导的媒介环境中,让他们重新发现图书的吸引力。
里奇韦表示,年轻一代的阅读兴趣早已不只传统的纸质阅读,他们对有声书、图像小说、社交媒体内容及“浪漫奇幻”(Romantasy)等流行类型也有着极大的兴趣。以浪漫奇幻图书为例,它们正在创造市场奇迹。据英国《书商》杂志的统计,2024年浪漫奇幻小说在英国市场的销量猛增41.3%,创下5.527亿英镑的销售纪录。
这股青春阅读浪潮,得益于线上图书社区的引导。在以BookTok为代表的线上图书社区,热议图书以奇幻、悬疑及恐怖题材为主,印证了社交媒介对阅读取向的塑造。美国作家丽贝卡·亚罗斯的《第四翼》(
Fourth Wing)堪称现象级案例。这部以龙骑士战争学院为背景的奇幻作品,凭借在BookTok的病毒式传播,不仅登顶同类图书畅销榜,更跻身全品类图书年度销量第七位。这股热潮还带动了言情小说、成人小说等关联品类的复苏。
BookTok带火的书。(图/elliottmag.com)
与世界保持对话
中国元素在本届伦敦书展表现亮眼。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阅读推广大使,作家刘震云在“文学如何跨越国界与媒介”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作品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并改编为电影、舞台剧的经验。他强调:“好的作品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用朴实的语言传递深刻的道理。”
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引发国际关注的“阿勒泰热”中。南方传媒下属的花城出版社推出的《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等“李娟作品系列”及其多语种译本,在此次书展备受瞩目。作家李娟在书中以诗意与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新疆牧区生活图景。这种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人类共同情感的创作,以文学的真实力量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生动样貌。
至于文化出海,刘震云引用动画电影《哪吒》导演饺子的话来说明——“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要先出来。出来和大家一碰撞,总能找到一些方法。”这就是“文明互鉴”。对此,中国出版界也一直在进行探索,不拘泥于本国文化叙事,在文化差异中找寻共鸣。
刘震云(右二)在书展现场进行分享。(图/CGTN)
以参展图书《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为例,它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对话,以丝绸、瓷器、印刷术等技术的传播为脉络,解密中国元素如何影响西方社会变革,为文明互鉴提供跨时空参照。浙江文学馆等单位则以汤显祖、莎士比亚两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为核心,将《牡丹亭》与莎翁经典戏剧并置展出,展现了中西方戏剧文化的深度对话。
里奇韦表示:“今年的伦敦书展不仅仅是一个舞台,它是我们希望的大熔炉,是我们思想的培养皿。”七层出版社创始人丹·西蒙也表示:“在这样的时代,出版机构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人们,向他们提供真相。”
对话并不仅仅在书展这个舞台发生,也发生在人与书之间。正如不少业界观察者所言,在当下这个快阅读、短阅读的时代,书籍所承载的,是一种慢速、深度的思考方式。
作者丨方富明
编辑丨谭山山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总681期《不做二手读者》
原标题:伦敦书展:在纷乱的时代,与书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