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说:“下等人深情,中等人薄情,上等人无情。自古以来,成大事之人,必是至善至狠,没有狠劲与手段,注定成不了大事。

下等人重义,中等人寡义,上等人绝义。古往今来,能有所作为,定是无情无义,没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决不能成为人上之人。

下等人重诺,中等人轻诺,上等人许诺。纵观中外,大富大贵之人,必然善于画饼,不懂虚虚实实的变化,根本笑不到最后。”

刘震云的话冷峻犀利,将人性剖析的扒皮见骨,这种论断,看似极端,却早已被历史规律所佐证:项羽因妇人之仁,自刎乌江;刘邦凭杀伐决断,问鼎天下;关羽为义气失荆州,曹操因权谋稳坐江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慈母多败儿,严家无格虏"。深情者易困于情义,薄情者常陷于得失,只有无情无义,才能以理性凌驾驭人性。

《韩非子》说:"恃人不如自恃",成大事者,必须超越情感羁绊,在善与狠的钢丝上行走。有情的最高境界是“有情而无累。”

王弼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无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无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越善良的人,到最后越无情;无情不是绝情,而是放下了执念,可收可发,可隐可现。这里的“无情”,并不是冷漠或残忍,而是一种看破世事后的淡然。

刘震云的这番惊世骇俗的论断,正如庖丁解牛般精准,刀刃游走于筋骨之间,无厚入有间,只有真正理解社会肌理的人,才能像庖丁那样游刃有余。



作家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饥饿年代的成长经历,让他深谙"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生存法则。

1978年,刘震云以河南省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位北大才子,毕业后放弃了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只专注创作文学作品。

先后创作了惊艳文坛的《塔铺》《手机》《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其中《一句顶一万句》让他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评其作品:"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下,藏着寒光凛凛的真相,把中国人的世故,写成了一部兵法"

刘震云的论断,醍醐灌顶,道破生存本质,正如他所说:"人情如纸张张薄,能被利益左右的都不是真情,大爱无爱,真正的慈悲,要超脱儿女情长,看透人性阴暗,依然择善而行。”



有一句民间谚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现实中的爱情,不是相濡以沫,而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白居易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唯有将小情小爱,升华为家国大义,方能避免儿女情长,成为人生软肋,梁山伯化蝶虽然凄美,终究敌不过马文才式的现实胜利。

刘震云说:“无情是大爱的最高境界。 慈悲是最高智慧的大爱。所谓破情关,就有要清醒的明白,情是一种欲望,而爱是一种力量。”

看破红尘方知:缘起性空,聚散如云。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今生分开的人,就是债清缘尽。何必欢喜?何必悲伤?缘来则聚,缘尽则散,不执着、不纠缠、不怨恨,才是真正的 “了缘”。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唯有自身成为爱的源头,方能在任何境遇下保持爱的能力。真爱,如清泉自涌。真爱是无欲无求,只付出,不索取,最高境界的爱,滋养万物而不争。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人到中年才明白,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世态炎凉本是常态,人情冷暖自古如斯。真正的通透,不是冷漠,而是对世界保持三分疏离,给真心留七分余地。”

人越老,越薄情,这是一种历经沧桑的成熟。过度的爱,会物极必反,适度的薄情,才是生存的利器。

《菜根谭》说:“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真正的的成熟是,看透虚伪后依然选择真诚,明白无常后更加珍惜当下。一个人,只有忽视他人的目光,专注自己的人生,才能过得自在,活得舒心。

这些思想结晶,在刘震云的文学世界里,获得了最鲜活的演绎。《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一句句哲理金句,每一句都是中国式生存法则,刘震云说:"世上最难吃的是屎,最难寻的是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