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别的“数字地图”,将科教基地、优质课程、专业师资、实践活动等“一图汇聚”,打破资源壁垒,行成“校内外贯通、个性化支持”的科学教育新生态体系……

5月13日,静安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发布会暨“静安教育学术季·第九季”闭幕式在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举行,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参加会议。会上,静安区率先构建的“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平台正式亮相,以资源整合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解锁全域科学教育新范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了新的解决方案。

点亮“数字地图”、深度应用AI技术,

为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淀提供N种经历

发布会上,一段精彩的数字故事《经纬之间:静安科学教育新图景》生动展示了静安区科学教育的美好图景。随后,“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在台上被点亮,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教研网、新中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等6家单位作为资源提供方,正式签约入驻“数字地图”,标志着“政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正式落地,也翻开了静安科学教育的新篇章。


这张独特的“数字地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深度整合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并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的科学探索提供个性化、数智化的学习场景,并“为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淀提供N种经历”。

平台在技术上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其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智能助学实时解答学生疑问;智能评定系统可以科学评估教学成效。这些功能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让“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杨振峰认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是知识地图,更是探索地图、成长地图、管理地图,具有“资源融合、打破壁垒”“精准服务、促进公平”“创新模式,激发活力”三大特点,是静安坚持高位的“公平而有质量”教育公共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希望静安区各学校和教师能用足、用好、用活这张地图,未来可以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更多沉浸式学习场景,推动科学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迈进。”杨振峰表示。

现场,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教师孙欢带来了教学案例《AI,课堂的伴学者》,展示了AI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展现出静安教师的数字素养和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思路。

四维价值闭环、三阶段稳步推进,

打造“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全景支持体系

《静安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实施方案(2025—2027)》已于近日发布。今后,静安区将以“课程—教学—师资—资源”四维联动为行动路径,通过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的场景化重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育、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升级,打造立体化的科学教育新格局。

会议对该科学教育专项行动作详细部署,强调“要因地制宜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校本特色课程和项目,围绕‘激发研究兴趣、经历探索过程、享受成功乐趣、树立科学志趣’的科学教育核心路径,丰富静安‘一体两翼’科学教育内涵”。

此次发布的科学教育“数字地图”正是着眼于建立“探索—资源—融通—成长”的四维价值闭环。平台将引导家长、学生积极“探索”校内外科学教育活动,智能匹配学习场所;聚合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和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多方共建共享科学教育课程、活动信息与资源。此外,平台将助力区域资源“融通”,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推动科学资源与教育需求有效匹配、深度对接;平台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化“成长”,助力其全面发展与科学素养提升。

根据规划,该“数字地图”平台的建设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2025年完成基础框架搭建与标准制定,启动部分学校试点;2026年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深化AI功能开发;2027年在全区推广,形成成熟运行机制。届时,全区80%以上的科学教育资源将实现互联互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参与率预计提升至95%,成为“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全景支持体系。

数字地图的发布是静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更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平台建成并使用后,将精准破解传统科学教育中资源碎片化、针对性不强、校内外联动不足等痛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学习体验,让科学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科技馆、实验室等多元场景,为学生打开“连接未来的窗口”。

本次发布会也是以“定力·活力·创造力”为主题的第九届静安教育学术季收官之作,标志着静安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式踏入“深水区”,开启了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服务的新篇章。

记者:彭旭卉

视频:任超

编辑:徐悦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