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涌现出无数的奇珍异宝,可是如今竟然有9件镇国至宝下落不明!

这些瑰宝价值非凡,堪称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其中3个据说深埋于秦始皇陵。

这些华夏文明珍宝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又能否重见天日呢?



三大传奇国宝

历经千年时光流转,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的奇珍异宝。

而在众多瑰宝之中,慈禧夜明珠与随侯珠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乾隆盛世,万邦来朝。阿富汗王国为表敬意,特将镇国之宝—— 夜明珠进献给清廷。



这颗珍贵的夜明珠,在白日里散发着温润细腻的光泽。当夜幕降临,它便会迸发绿色的光芒,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岁月辗转,这颗稀世珍宝几经易主,最终落入慈禧太后手中。

自得到夜明珠的那一刻起,它便成了慈禧的宝贝。



她命令能工巧匠打造了精巧的锦盒,专门存放这颗夜明珠。后来,这颗夜明珠随葬在慈禧太后的陵墓中。

然而,有一天,孙殿英带领军队,来到了慈禧的陵墓,这颗珍贵的夜明珠也随之失踪。

从此之后,它的下落成谜。而至今都没有这颗夜明珠的确切消息。



而在历史的另一端,随侯珠也同样有着传奇的经历。

那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随侯珠与和氏璧如双璧交辉,并称 “春秋二宝”。

与和氏璧相比,随侯珠更具有神话色彩。

相传,随国的君主心地善良,拥有悲悯之心。他行走在崎岖山道上,眼前赫然出现一条大蛇。



这条蛇在痛苦地挣扎着,好像伤势很严重。

他产生恻隐之心,当即采来草药为其疗伤,不知救下的竟是龙王的儿子。

为了报恩,这位龙王之子特意带来一颗夜明珠,将其送给了随侯。

根据一些资料,与发着绿光的慈禧夜明珠不同,随侯珠能发出莹白的光芒。



在漆黑的夜晚,它能将整个屋子照得亮如白昼。它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于随侯珠的归宿,与秦始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斯在一篇文章中,曾经罗列秦始皇拥有的宝物,其中便提到了随侯珠。



因此,结合秦始皇对随侯珠的喜爱以及他生前奢华的安排,随侯珠很有可能成为了秦始皇随葬品。

如果这样的话,这颗随侯珠正在秦始皇陵中,等待世人发现。

除了雄心壮志的霸业宏图,秦始皇还有个独特癖好,那就是塑造宏伟人像。



一统天下后,他为彰显秦王朝的千秋霸业,便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倾举国之力铸造十二座巨型铜人。

虽然十二金人最终的去向,也是一个谜题,但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慈禧夜明珠、随侯珠、十二金人,这些承载着文化底蕴的珍宝,有的流落在外,有的深埋地下。



权力的象征

与上述三件传奇国宝不同的是,九鼎、九龙宝剑与传国玉玺则是权力的象征。

其中的九鼎,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授予了神圣的光环。

大禹历经艰辛疏通河道、平息水患,成功治理水灾后,他将广袤的天下划分为冀州、兖州等九州。



为铭记功绩、彰显王权,大禹号令各州首领广集青铜,召集能工巧匠铸造九座大鼎。

后来,在秦统一天下之际,九鼎却离奇失踪。

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秦国灭周后将九鼎运至咸阳,路途中有一鼎落入泗水。剩下的八个鼎,有可能在秦始皇陵中。



也有人猜测,九鼎早已在战乱中被销毁重铸。

尽管武则天曾按照原来的方法,重铸九鼎。然而,真正的九鼎,始终没有出现。

与九鼎同样命运坎坷的,还有乾隆帝喜爱的九龙宝剑。

这把宝剑以精钢打造,剑身雕刻着九条金龙,栩栩如生,蕴含着“九九归一”之意。



乾隆帝一生喜欢古董收藏,尤其钟爱九龙宝剑,这把剑是他心中无可替代的稀世瑰宝。

在临终之前,他特意命人将其随葬。

1928 年,孙殿英来到乾隆的裕陵,九龙宝剑自此流落民间。

有人说,它落入了戴笠之手,最终在一场大火中损毁。



然而,也有人认为,宝剑仍藏于某处,等待有缘人发现。

与九鼎和九龙宝剑相比,传国玉玺的故事更是跌宕起伏。

它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刻于玉玺之上。



自秦朝起,历代帝王都将传国玉玺为正统象征,无数人为之争夺。

唐末,朱温篡唐,传国玉玺失踪。此后虽多次出现“赝品”,但真正的传国玉玺却从没有出现。

九鼎、九龙宝剑、传国玉玺,它们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是帝王的钟爱之物,却都在历史的发展中下落不明



三件文明瑰宝

与上述六种珍宝不同的是,《兰亭集序》、《永乐大典》和北京人头盖骨承载着文明的印记。

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邀请很多的江南名士,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整理诗集。

微醺之际,王羲之乘兴挥笔,一气呵成写就《兰亭集序》。



此后,《兰亭集序》被王氏家族奉为传家宝,逐渐流传下来。

时间来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对其十分喜爱,将其收入宫中。李世民临终前,将《兰亭集序》的真迹作为陪葬,一同埋入昭陵地宫。

众所周知,《永乐大典》在明朝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当时,明成祖朱棣为传承文化,下令编纂这部百科全书。

全书共计两万多卷,涵盖经、史、子、集等诸多领域。

朱棣亲自作序,对其尤为珍视,将其跟随自己进入到陵墓之中。

而存于世间的副本,却拥有着坎坷的“命运”。

清朝末期,列强入侵,副本失去踪迹。



如今,原本浩如烟海的《永乐大典》,仅存 800 余卷散落世界各地。

北京人头盖骨的去处,也是一道未解的谜题。

作为揭示人类进化历程的关键物证,这些珍贵化石填补了远古人类演化史上至关重要的空白,承载着破译人类起源密码的可能。



但风云突变,随着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为使这一文明瑰宝免遭战火荼毒,国民政府紧急作出决定。

将北京人头盖骨转运至美国暂存,这一仓促的决定,也预示着意外的发生。

果不其然,在运输途中,北京人头盖骨就此下落不明。



三件古物却拥有着不同的命运。《兰亭集序》深埋于地下,《永乐大典》散落各地,北京人头盖骨失踪。

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瑰宝,由于不同的原因,逐渐消失。它们以自身跌宕起伏的命运,时刻告诫世人:珍视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结语

这9大镇国至宝至今仍下落成谜,其中有 3 个被推测藏于秦始皇陵。至于其他的文物,相信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

我们能够做的,唯有等待。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至今依旧有未发现的地方,它们始终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