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肿瘤科五区收治了一位56岁的结肠癌患者,他的经历为大众敲响了健康警钟。
患者陈先生因长期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就诊,经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中期。
主治医生王健主任指出,这类症状常被患者忽略,导致就诊时病情已进展,“早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一步”。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与遗传、饮食结构(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慢性肠道疾病等因素相关。王健主任提到:“近年结肠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现代人久坐、肥胖率上升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排便异常、腹痛、便血等,易被误诊为痔疮或肠炎。
王健主任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肠道不适者。若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贫血或持续腹部隐痛,需及时就医。
陈先生的治疗方案由王健主任团队制定,结合手术切除、化疗及营养支持。王健强调:“结肠癌治疗需个体化,例如根据肿瘤位置和分期选择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他所在的肿瘤科五区依托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整合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等多领域专家,为患者制定诊疗计划。
针对患者恐惧化疗的心理,王健解释道:“化疗方案不断优化,辅助药物能显著减轻副作用。治疗期间营养管理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陈先生经过系统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王健主任提醒,预防结肠癌需从生活细节入手:
饮食调整: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等膳食纤维;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控制体重:肥胖是肠癌高危因素,BMI应维持在18.5-24之间;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可能协同增加肠道病变风险。
“部分患者因害怕肠镜检查而延误诊断,其实无痛肠镜技术已很成熟。”王健主任坦言。他建议高危人群利用粪便潜血检测、肠镜等筛查手段,早诊早治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结肠癌并非不可战胜,通过规范治疗与长期随访,患者完全可能获得良好预后。正如王健主任所言:“健康意识与医学进步结合,才是对抗肿瘤的核心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