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聊天,以及各种文献中,“三教九流” 这个成语总是会出现。
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形形色色的人群,可要是被问起,三教九流中得 “三教” 具体是哪三教,“九流” 具体是哪九流时,相信不少人会犯难了。
那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来讲讲,希望大家看完有所收获。
最早时,汉儒曾将"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称作三教,意思是夏朝以武力征服为主,商朝注重宗教和祭祀,而周朝则强调文化和教育,这三个朝代用不同的方法教化人们。
汉朝初期朝廷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教得到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文化来教化百姓,规范社会秩序,儒家盛行一时。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土,结合本土文化后在中原扎根发展,收获信徒无数。
因此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教"逐渐固定指儒教、道教、佛教。
儒家以 仁、孝、忠、礼为核心,孝道出发,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诚,再到社会交往中的礼仪规范,构建起一套严密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哲国人的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
佛教(释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主张因果轮回、众生平等,让人们认识人生苦难本质,也教会人们追求解脱之道的具体路径,很好的给身处苦难的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为国人的精神世界,无数信徒在晨钟暮鼓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道教尊崇 “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清心寡欲,追求长生、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天人合一等思想。道教有高深的哲学思想指导,还有炼丹、养生等方术实践,因此也有不少痴迷于此的人。
“九流"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最初指的是春秋战国至汉代形成的九个主要思想学派。
春秋战国一个思想迸发、智慧闪耀的时代,各家学派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天空。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子、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邓析为代表的名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
这些学派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后来人们也习惯将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为"三教九流"。
不知从何时起,民间口头上又将从事各职业各阶层的人们分为"九流",并被划分成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3个等级,其等级中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经济、风俗的变化有所变化,故不止一个版本。
如今流传较广,比较被大多数人赞同的版本是:
以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为上九流,这些人是大多是一些社会上层以及有职业比较正道、常见,是国家稳定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类。
以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为中九流;这些热人属于社会中层,并且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或高雅一些的职业。
以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为下九流。这些则处于社会底层,这些职业常被视为 “不务正业”,因此饱受歧视。
另一些版本中,多数是下九流的变化比较大。像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巫、吹手、戏子、卖糖、搓背等职业均曾被列入下九流。
因此有时候骂人时,通常会说下流,足以可见在当时社会中,对下九流职业看不起,这也是使得"三教九流"从一个中性词逐渐变成了一个具有贬义意味的词了。
不过到了如今,“三教九流” 早已不再局限于原本的含义,而是用来泛指社会上的各色人物了。
关于 “三教九流”,你还有哪些有趣的见解或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