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的28个汉字,不需要任何华丽的修饰词,便能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图,道尽了游子的孤寂与哀愁。

这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为什么无数翻译者尝试将它译成英文,却始终无法还原其中的韵味?



曲状元的沉浮之路

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在散曲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被世人称为“曲状元”。

马致远的家境殷实富足,家中文化氛围浓厚。

因此,马致远从小便与诗书相伴成长,与此同时,也认识了一些才华卓越的文人雅士。



同很多心怀天下的文人一样,青年马致远也怀揣着济世梦想。

他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智略,为这个动荡的朝代制定出一些治国良方。

除此之外,他满怀斗志,试图凭借“佐国心,拿云手”的抱负,书写治国安邦的绚丽篇章,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

提到元贞书会,它是元曲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元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

元贞书会不但是元曲创作之地,而且还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这些成员们在创作之余,会一起喝酒畅谈。



马致远在书会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而与此同时,他的创作能力也达到了新高度。

后来,他听闻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礼贤下士。他心想,如果能得到太子的赏识,或许就能够顺利地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有一次,太子府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诗会。



当时,在诗坛有影响力的文人,纷纷前来参加这次诗会。

马致远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约来到太子府。他带着精心创作的诗篇,紧张地等待着展示的机会。

众多文人纷纷展示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那些风格迥异的诗篇,令他赞叹不已。



当众人纷纷朗诵完自己创作的诗篇之后,终于轮到了马致远。

当时,他深吸一口气,向众人朗诵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诗篇。他那清亮的嗓音,精妙的诗句,瞬间吸引来欣赏的目光。



这时,太子与众人的想法一致,也觉得马致远很有才华,当即决定将其任用。

不久后,马致远便得到了一个官职,虽然这个官职比较小,但他依然满怀热情。

他每天认真工作,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老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的靠山太子突然去世。

随着靠山的消失,马致远在官场的处境愈发艰难,最终不得不离开京城,前往江浙做官。

初到江浙地区,他站在官衙门前,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心中五味杂陈。



后来,随着时光流转,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

此时的马致远,早已经不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彻底看透了官场的黑暗。

心力交瘁的他,终于决定辞去官职,选择归隐。这样的决定,无疑是经过慎重思考的。



创作突围之路

就这样,离开官场的马致远,就好像一匹脱离缰绳控制的骏马,重新获得了自由。

他经常来往于市井之间,与民间身怀绝技的艺人们打成一片。

在杭州的茶楼里,他结识了文人王伯成和李时中。他们一见如故,经常围坐在一起,深入探讨文学创作。



有一次,王伯成对马致远说道:“兄长,你看看这首词,如果配上乐曲,一定能会让人们深深地沉浸其中。”

马致远认真地去听了这首词,确实陶醉于其中。

马致远笑着点头:确实很不错,我们再琢磨琢磨,一定会创作出传世佳作。”



他们还经常与杂剧演员刘耍和他的女婿花李郎、红字李二交流,分享对民间艺术的理解。

在与这些艺术家的交往中,马致远惊讶地发现,民间艺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于是,街头巷尾普通百姓们的故事、茶余饭后的闲谈,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后来,他开始尝试将自己的诗词与杂剧相结合,创作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他常常陷入沉思,有时紧皱眉头,有时展露笑颜。

每当灵感迸发之时,他便立刻挥笔创作,将自己的心中所想落到纸上。



有一天,他灵光乍现,写下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当写下这句诗时,马致远仿佛看到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画卷。

他顿时想起了自己漂泊的经历,想起了那些未能实现的抱负,心中无限感慨。



在以往的经历中,他目睹了旅途中各种悲惨的情景。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便是他这种心境最真实的写照。

枯藤、老树、昏鸦等等如此凄凉的景象,真实地营造出了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



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直接展现了他漂泊在外、思念家乡,却又不知归期的愁苦心情。

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曾经官场的种种失意,反而成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他的作品犹如璀璨的明珠,受到了世人的热烈追捧,也让后世记住了他的名字——马致远。



翻译困局

众所周知,在世界诗歌的璀璨星河中,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就像一颗独特的明珠。

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28个字,但是它“秋思之祖”的美誉流传后世。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暮色笼罩的秋景画卷。



如果我们深刻地去解读这首《天净沙・秋思》,仿佛真正地走进了曲中的世界。

在一阵西风之中,枯藤缠绕着老树,昏鸦栖息在枝头上。

小桥下有着潺潺的流水,只见远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

而远在天涯的游子骑着马,在苍凉的秋色之中独自行进。



这幅画面非常美,充分地将游子们漂泊无依的哀愁,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当这首小令试图打破语言的隔阂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英文中,表达忧愁的诗篇并不少见。很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成功地被翻译成英文。



然而,只有《天净沙・秋思》,不管翻译者怎样绞尽脑汁,都无法还原其神韵。

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问题的根源,藏在这首小令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中。

诗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用九个名词,没有使用连词与介词。



马致远直接将这九个意象进行拼接,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是中国特有的写意美学。

可是一旦译成英文,根据英文的语法规则,必须添加介词、动词和冠词,将原本留白的意境填满。

就拿 “枯藤” 来说,中文读者能自然联想到老树衰败的状态。



然而,英文若要准确表达,就显得有点冗长多余,由此失去了原句的朦胧感。

“昏鸦”一词同样如此。到底是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还是暮色中昏昏欲睡的乌鸦?

中文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昏鸦”图景,但英文翻译却无法明确具体场景。



《天净沙・秋思》的翻译困境,本质上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碰撞。

中文的诗意源于汉字的象形之美和韵律之妙,以及独特的含蓄表达。然而,英文注重严谨语法与清晰逻辑,懂得精确描述却不会留白写意。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只能用中国的汉字书写!



结语

《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个字,是无法用英文翻译的诗意。它以各种意象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景画卷,借助汉字平仄展现独特的韵律。这种独特的浪漫,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引起了华夏儿女的情感共鸣。

它证明,有些文学浪漫,只属于华夏文明的血脉传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