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方庄街道芳星园二区社区19号楼北侧小花园的“违建”投诉引发关注。当方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与社区工作小组实地核查时,却发现所谓违建“小棚子”竟是规划中的便民遮阳棚。原来,社区去年冬天便响应居民户外休闲需求启动该项目,历经多方研讨、审批等流程后今年施工,却因材料更换建议导致工程停滞,意外被误解为违建。

从误解到共治:透明化治理破局

面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会,社区迅速启动“误解破冰”行动,工作人员主动联系投诉人,通过电话详解项目初衷、审批流程及便民价值,不仅让投诉人转疑为赞,更触发深度反思——信息公开缺位正是矛盾源头。随后,社区登门走访收集民意,以此为契机开启治理革新:

协商机制升级:建立由社区、物业、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说明会制度,让每个建设项目都经过多方“会诊”;

公示体系焕新:搭建全流程可视化公示系统,从规划图纸到施工进度,通过公告栏、微信群等平台实时公开,让居民随时“看得见治理”。

遮阳棚下的治理新风景

如今,这座历经“误解风波”的遮阳棚已顺利建成,成为社区“网红打卡地”:每日下午,6-7组桌椅间坐满下棋、聊天的居民,当初的投诉人也带着家人在此享受休闲时光。这场从“违建质疑”到“共治点赞”的转变,不仅让居民从社区建设的“旁观者”变身“参与者”,更勾勒出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用透明化拆除信任壁垒,以协商制激活共治活力。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治”的治理跨越

方庄星二社区的实践,折射出基层治理的进阶逻辑:面对诉求,不仅要“快速响应”,更要“溯源破题”。方庄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此次事件为范本,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灭火”向“主动疏源”升级,通过制度化渠道将民意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每个民生项目都成为“看得见的民心工程”。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王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