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的和平饭店,36岁的钱学森与28岁的蒋英喜结连理,他们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羡煞旁人。
要谈起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故事,得从他们的父辈谈起,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陆军上将,也是著名文化学者。
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早年是密友,后同赴日本求学,钱均甫日后成为著名教育家,而蒋百里日后成为著名军事家。
钱学森是家中的独生孩子,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父曾是一名丝商,钱学森在北京读完小学,中学后,决心考取工科,他的想法是“振兴工业救国家”,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又考入清华大学公派留学生。
他的父母十分盼望有个女儿,而蒋家有五个女儿,蒋英排行老三,钱家非常喜欢蒋英,就恳求蒋家过继给他们,这得到了蒋家的允许,于是蒋英过继到钱家,一度改名为钱学英,因此,钱学森和蒋英一度以兄妹相称。
钱学森和蒋英更是没想到,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他们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这也成了他们携行万里的真实写照。
晚年的蒋英回忆那段经历说:“过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在我们家多热闹啊,钱学森的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长大后,她是是我的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钱学森手里的那个小口琴,可能就是小蒋英对音乐世界的最初认识,有意思的是,当时钱学森并没有意识到他“欺负”小妹妹,从此再也没有走出他的视线,后来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就这样一只小小的口琴“欠”下了一世情,也结下了一生缘。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歌唱,颇有音乐天赋,父亲便让她学习钢琴,这样,就读上海中西女塾时,蒋英已开始为将来当一名歌唱家而努力学习音乐,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进入德国著名的贵族学校学习。
1935年,时年24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时蒋英16岁,亭亭玉立,比她大8岁的钱学森已经是成熟的男子汉,他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曾经亲昵地对蒋英说:“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
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钱学森坦诚地说:“因为,没有什么比青春更可贵的。”
随后,蒋英也前往德国学钢琴,后到比利时学习演唱,并在1946年回国,还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1947年,钱学森回国,钱学森开始对蒋英默默追求。
1947年秋天,钱学森和蒋英在上海喜结连理,这年9月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蒋英来到美头几年,钱学森去美国各地讲学或参观的机会比较多,每次外出他总忘不了买一些妻子喜欢的礼品,特别是各种新的音乐唱片。
1955年10月8日,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永刚,五岁的女儿永真,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被誉为共和国的“航天之父”,获得至今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蒋英在中央音乐学校任教授,在回国以后四十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他也竭力把所有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
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一生高洁,活得纯粹,活得精神,活得高尚,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病逝,享年98岁。
追悼会上,89岁的蒋英把脸贴在钱学森的脸颊上,抱着丈夫的遗体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