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毛主席人生中的最后一年,随着周总理的去世、朱老总病重,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也已是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得不休息调养,他们都是毛主席的左膀右臂,每一个的生老病死都牵动着主席的心。
人民军队的日常工作由谁来主持,成为了让毛主席需要解决的大事。
那时,尚在人世的开国功勋大多年过古稀,退休的退休、要看忠诚、数资历、计较能力,有资格接手军委工作的将领其实不多,若从各大军区司令员中选拔显然论资历、功绩来看,陈锡联都不是最好的人选。
众人说陈锡联的老首长许世友有资格胜任这个职位,可为何当初毛主席要力排众议,将这个重要的位置交给陈锡联呢?还要从陈锡联的革命生涯中去找答案。
陈锡联是湖北人,1915年出生在黄安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起早贪黑的下地干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不幸却一而再的降临在这个家庭。
父亲身故后,家庭的支柱一下子垮塌,孤儿寡母日子本就过得清苦,族中恶霸依然对他们一家横眉冷对,拳脚相向,年少的陈锡联不忍见母亲受辱,他早早立誓投军自强,除尽天下不平之事。
四一二事变后,我党将革命活动转入地下,团结对象由城市工人阶级扩大为广大农村地区贫下中农,革命思想带到黄安,14岁的陈锡联受到革命思想鼓舞,加入我党人民武装。
虽然年纪小、个子矮,最初并不被我军看好的陈锡联打起仗来却格外勇敢,坚定的革命意志支持着他在每次作战中总是冲锋在前,服从长官命令,立下功劳。
参加革命一年受组织考核通过,光荣入党,时年仅有15岁,期间其在战斗中表现出绝佳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受到组织和战友们的肯定,
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陈锡联的职务也随之水涨船高,1936年,及冠之年的陈锡联就已出任红军师长,成为独当一面的革命将领,那时他的顶头上司就是许世友。
二人在与反动派的战斗中,多次救下了对方的性命,他们既是老首长和下属、又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彼此之间坚定的革命友谊维持了终生。
即使日后陈锡联随着战功不断受到提拔,职务上早与当年的老首长平起平坐,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像当年一样铁。解放后,在陈锡联的领导下,我军炮兵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的支援了抗美援朝和金门炮战。
特殊十年期间,国内政治动荡,具备足够的政治敏感和对党的绝对忠诚的陈锡联由沈阳军区调任北京。
虽是同级调动,北京是京畿要地,负责拱卫中央和首长的护卫,可以说是政治漩涡的中心,能在这个位置,足见毛主席对其信赖之深和能力之全面。
军事素质突出的陈锡联在政治能力亦算得上一把好手,这一点是性情刚直、对政治缺少敏感的许世友所不能比的,他在国务院的任职经历,曾任国家副总理时的政治资源,使他能够更好的协调部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这些都是他的老首长不曾具备的优势,何况此时的许世友将军已年过七旬,比起在北京工作,他更喜欢在部队工作,与战士们在一起。
故在周总理去世,元帅们大多年华老去,精力不济,青黄不接的关头,能力全面、政治可靠的陈锡联可以被毛主席力排众议从众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