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人文社科类新书出版呢?一起来查收这份书单吧!
1
《监管高等教育》(Policing Higher Education)
伊芙·达里安-史密斯(Eve Darian-Smith)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
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校园中被监控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技术盯梢,抗议者遭到警方压制,美国的大学正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本书将这些现象放入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考察,从围绕言论自由和课程控制的争议,到因敢于发声而被剥夺终身教职的学者,揭示了高等教育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作者指出,美国的情况并非孤例,而是全球民主国家中一种日益明显的趋势,巴西、匈牙利、德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地也正经历威权主义上升与学术自由被侵蚀的双重挑战。作者主张将教育领域的冲突视为深层次、紧密相连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权力之争。通过丰富的真实案例与细腻的人物叙述,作者展示了学者与学生如何在压力与威胁中坚守信念与尊严,并呼吁我们跨越国界,重新思考学术自由的意义,认识大学在培养社会责任、抵御威权倾向中的关键作用。
2
《点与线: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与自然中的隐形网络》(Dots and Lines:Hidden Networks in Social Media, AI, and Nature)
安东尼·博纳托(Anthony Bonato)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
在当代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它们背后的运作逻辑却常常被忽视。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了网络如何以看似无形却强大的方式连接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比特币交易、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舆论,到大脑神经之间的互动,网络不仅在技术层面发挥作用,还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作者深入讲解了政治人物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关键词,利用网络效应左右公众情绪,甚至改变选举结果,他还解析了真人秀参赛者如何通过策略性结盟,把握网络结构的优势取得胜利。书中还探讨了网络在气候变化、金融市场及社会关系中的深远影响。通过丰富的案例与深入浅出的分析,向我们展示:网络不仅是一个科技系统,更是理解当代世界运作方式的关键。无论是政治、经济、娱乐,还是环境议题,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认知现实不可或缺的工具。
3
《为了我们的利益:民主国家如何让移民受欢迎》(In Our Interest:How Democracies Can Make Immigration Popular)
亚历山大·库斯托夫(Alexander Kustov)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
很多专家认为,移民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然而,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一样,为高技能的外国工人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政策反映了公众的普遍态度:他们通常支持严格的移民限制。那么,在富裕的民主国家,选民在什么情况下会支持更多的移民呢?移民政策的支持者又该如何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向公众展示移民如何使他们自己和其他公民受益,可以更好地推动开放的移民政策。他打破了传统上人们对排外选民的刻板印象,发现人们对自己同胞的关心是影响他们移民态度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广泛的国际调查和实验,作者指出,尽管人们愿意为帮助他人承担一定的代价,但他们更愿意优先帮助自己的社区。选民通常反对放宽移民政策,因为他们认为移民会威胁到自己社区的福祉,但如果他们看到移民政策对自己有利,就能被说服支持这些政策。
4
《沉没成本》(Sunk Cost)
吉莉安·伯曼(Jillian Berman)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
今天的学生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研究表明,获得大学学位是实现财务稳定最可靠的途径之一,但一旦踏上求学之路,沉重的贷款负担便随之而来。即便顺利找到全职工作,许多借款人仍需多年才能偿清债务,生活长期陷于拮据。本书深入探讨了美国学生贷款制度是如何从最初旨在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承担大学费用的善意政策,演变成让无数借款人深陷长期债务的困局。几代人以前,政策制定者慷慨投资于高等教育,因为他们认识到,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群体能够提升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然而如今,高等教育被视为个人的选择和责任,学生与其家庭被迫独自承担高昂学费。作者指出,如果美国社会仍不断鼓励年轻人接受大学教育,却不提供真正有效的资助支持,这种政策将难以为继。除了最有特权的群体外,几乎所有人都会深受其害。
5
《不公正的领域》(Spheres of Injustice)
布鲁诺·佩罗(Bruno Perreau)著,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25年4月
本书探讨了民主社会应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该问题在美国最高法院废除平权法案之后引发了广泛讨论,在欧洲也同样面临挑战。如今,一些极端团体开始滥用“少数群体”的名义,要求获得与真正受歧视者同样的法律保护,而“受保护群体”这一法律概念本身有时也会在不同的少数群体之间制造竞争与冲突。同时,在由算法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少数”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数据和平均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多数”决策原则,进而改变了我们理解社会正义的方式。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作者结合少数群体运动的历史、社会暴力的根源,以及现代人对公平与正义的不同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愿景:一个更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公共社会,建立在彼此理解和经验分享的基础之上。作者强调,真正能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抽象的道德信念,而是对不公经历的深刻共鸣。
6
《干涉者:主权、帝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诞生》(The Meddlers:Sovereignty, Empire, and the Birth of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杰米·马丁(Jamie Martin)著,哈佛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对许多国家的国内政策都具有深远影响。尽管这些机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式成立的,但要真正理解它们的起源,必须回溯到20世纪初那个充满激烈政治斗争的时代——也正是在那时,全球经济治理开始萌芽。本书讲述了最早一批监管世界经济的国际机构的历史,包括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这些机构赋予了欧洲与美国的银行家、殖民当局及高级官员前所未有的权力,如执行财政紧缩政策、协调中央银行政策、监督发展计划,甚至干预商品价格。今天,大型国际机构带来的民主挑战其实早在20世纪初就已埋下伏笔。这些国际组织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战后重建,更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如何深受当时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影响。
(毛心怡/编译)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1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