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129 师有一匹白马与一匹大黑骡被分给了刘伯承元帅。令人好奇的是,刘伯承从来都不骑大黑骡,只骑白马,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129 师在转战太行山区之际,刘伯承已年逾五十,且因头部曾受过重伤,一旦劳累过度就会头疼。师直属队在邓小平的特别关照下,为师长精心挑选了几匹好的坐骑,其中就有一匹体型健硕的大白马和一匹全身黑黝黝的骡子。刘伯承对大白马甚是喜爱,却对大黑骡毫无兴趣,从未骑过它。当时驻地的百姓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认为黑色不吉利,所以刘师长才不骑大黑骡。而刘伯承听到这样的说法时,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言。
1942 年 5 月,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展开大扫荡。第一阶段日军进攻目标为八路军总部,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这场战役中壮烈牺牲。第二阶段日军将目标对准了 129 师师部驻扎地。此时,刘伯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即将全部主力调到外线作战,以进攻来应对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改变战略。
129 师的师部位于山西黎城县宋家庄,驻守兵力仅有新一旅二团。日军得知这一情报后,派出数千人前来扫荡。刘伯承率领师部与二团在太行山中与日军周旋。由于日军仍在围困八路军总部,刘伯承没有选择跳出外线,而是在黎城一带活动,让二团制造出主力部队在此的假象,吸引日军。二团不负众望,虽人数不多,却化整为零,对日军据点及交通线进行破坏。日军一时分不清 129 师主力的位置,而此时太行山却闹出大动静,日军遂抽出大量兵力南下,对 129 师进行重点围攻。八路军总部压力减轻不少,彭总得以率部突围,转移到安全之地。
八路军总部转危为安,但 129 师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日军大队人马向宋家庄逼近,129 师与二团被围困在宋家庄一带。刘伯承让直属部队与二团先出发,自己则与剩下的人马后出发。刘伯承骑着大白马,爬上山头后发现情况不妙,必经之路上火光一片,他知道这是日军在烧房子。于是他下令原路返回,另寻出路。
就在众人毫无头绪之时,新一旅政委唐天际说,听老乡讲宋家庄旁边的山上有一条牧羊道,非常险阻,只有牧羊人走过,地图上未标注,日军可能也不知道。但这条路太过艰险,不知众人能否通过。刘伯承下令部队走这条牧羊道。起初,大白马行动矫健,但越往深山里走,大白马也无法驮人,刘伯承只好下马步行。
在经过悬崖时,刘伯承还叮嘱警卫员别将马牵得太紧。可这时,部队后面传来一声闷响,有人报告师长的大黑骡掉下去了,驮的东西也都没了。刘伯承只是微微一笑,说人没事就好。此事传开后,有人说刘师长独具慧眼,早就觉得那匹黑骡不顶用。而刘伯承解释说,上战场都是用战马,没有用骡子的,他只是凭感觉而已。
为了更好地理解刘伯承元帅的选择,我们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们对于战马的选择也非常慎重。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坐骑赤兔马以速度和耐力著称,在战场上为关羽立下赫赫战功。将领们深知战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仅要考虑其速度、耐力,还要考虑其稳定性和适应性。刘伯承元帅不骑大黑骡,或许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认为白马更适合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总之,刘伯承元帅不骑大黑骡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出于对战马实用性的考虑,也有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他在战争中的决策和领导能力,以及对部队和战士们的关心,都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