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关注,右上菜单栏···键,设为星标
航空百余年,空难事故不胜枚举。经常做事故调查和分析的朋友们都知道,“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占了八成以上。
今天笔者复现一起空难,发生在2014年,该起事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值机长在空中遭遇飞行故障的时候,直接空中“强行”排故,由于错误操作加之飞行素养不足再加之CRM无效外加地面对重复故障应对不足等原因,导致了这起死亡162人的重大飞行事故。
复现这起空难,是以给从业人员了解与借鉴,引起管理者关注与思考。
02
事故复现及借鉴
一、事件概述
2014年12月28日,印尼亚洲航空(Indonesia AirAsia,代号QZ8501)执行从印度尼西亚泗水(Surabaya)至新加坡樟宜(Singapore Changi)航线的定期航班。机型为空客A320-216,注册号PK-AXC,约8年(首飞于2006年),机上162人(155名乘客与7名机组人员)。飞机于当地时间06:17失去雷达联系,最终坠入爪哇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注:以下时间皆为当地时间。
二、事故过程
以下是对亚洲航空QZ8501航班事故过程的详细重构,基于印尼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KNKT)发布的最终报告和飞行数据记录器(FDR)/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数据分析:
1. 飞机起飞与早期飞行阶段
2014年12月28日清晨,QZ8501航班于当地时间05:35从印尼泗水朱安达国际机场(WARR)起飞,飞往新加坡樟宜机场,计划巡航高度为32,000英尺(FL320)。起飞后,飞机在印尼空域内保持正常飞行,最初天气晴朗,部分云层出现在30,000英尺以上。
2. 进入不稳定天气区,请求偏航和改高度
飞行途中遭遇对流云系及降雨,存在一定颠簸和积冰潜在风险。大约在06:12,飞行员与雅加达区域管制中心(Jakarta ACC)联系,请求左偏航以避开雷暴云,并希望从FL320升高至FL380。由于上方空域已有其他航班占用,空管允许其偏航但暂不批准升高。
3.飞行增稳计算机(FAC)开始反复故障
从飞行数据记录器可见,从06:07开始,飞机的飞行增稳计算机(FAC)2多次出现故障,并伴随音频警报。此计算机负责控制方向舵的行程限制器(RTLU)和部分飞行保护功能。
Tips:
从最后的调查结果看,该故障源于FAC控制的RTLU模块的电焊连接断裂(长时间热胀冷缩疲劳引起),此前数周已有23次类似警报记录。
出现了这么多次的告诫信息,地面维修人员先后采取了地面断电
(断开跳开关并恢复或整机断电),更换FAC计算机
等维护操作,表面上暂时故障情况消失,而实际上这不但没有治本,连标也没有治。也就是说故障件判断方向
都是错的。——这是后话。
4. 机长切断FAC电源
在第4次FAC 2故障警报后(06:16:27),机长违反飞行中不应断电的规定,尝试通过“CB reset”操作(即跳开断路器,重置系统)来手动切断FAC电源。这一动作导致飞控系统进入备用法则(Alternate Law),自动驾驶系统自动脱离,侧杆保护功能失效。
该操作造成飞机瞬时失去稳定控制能力,同时机长此举并未通知副驾驶,增加了沟通混乱。
Tips:这里注意,机长如果只是重置FAC2,那么FAC1还能够备份使用,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机长鬼使神差的在断开2号之后的10秒同时断开了1号FAC,直接导致了自驾脱开。
不严肃的说,机长的操作令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出现无法处置、反复出现的故障不像地面报告,寻求帮助?这并不丢人;
为什么要去空中断电,强行排故?这并不符合SOP操作;
为什么偷偷执行这个操作而不告知副驾?这并不符合CRM;
——关于机长为什么空中采取拔开跳开关的操作,这大概是有一些依据的。之前出现这个故障信息的时候,地面人员曾经通过RESTART操作,成功的消除了故障信息,而当时机长也问了如果空中出现类似故障可不可以如此操作,而机务人员给的答复是按照你们空中的操作程序来。
——机长为什么没有告知副驾,大致也是想悄悄的尝试一下,也可能被烦躁的报警信息及音频冲昏了头脑,怒修飞机!
笔者前期曾经发过文章,是关于飞行员需要具备一些维修技能,也都是针对于地面常见的小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另外系统断电重启也是航线维护中常见的故障消除方式。
5.飞机左滚姿态扩大,副驾驶未及时修正
FAC电源中断后数秒内,飞机左滚角迅速增加,最高达到54°。由于持续音频警报(共约100余次)干扰,副驾驶未及时注意到姿态偏差。机长试图通过口头指令“pull down”纠正航向,但该表述含混(在非标准语境中可能理解为“后拉操纵杆”),副驾驶操作反而加剧了问题。
Tips:
起初姿态的改变,副驾驶还处于懵逼状态,他并不知道机长的“神秘操作”使得这架飞机命运的齿轮悄悄转动。 等他9秒后才察觉到飞机大角度偏转,他开始操作改平,由于外界干扰以及“耳前庭平衡”紊乱,从右侧又拉到左侧大姿态偏转;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机长一句“PULL DOWN”彻底将这架飞机的命运拉向深渊。“PULL DOWN”到底是个什么术语?接受传统航空教育的我们并没有见过这个短语,而副驾驶犯迷糊更是情有可原;
关键时刻,机长是想要接管飞机的,如果驾驶技术过硬,“三脱”情况下的飞行并不致命。然而,他并没有这个能力,甚至连基本的320侧杆控制逻辑也在那种紧急情况下也忘却了。
6.飞机突发性爬升并进入失速
在06:16:54,副驾驶持续向后拉操纵杆(俯仰角高达40°),使飞机爬升率超过11,000英尺/分钟,速度骤降。飞机最终爬升至38,500英尺后,因迎角过大(>40°)进入"深度失速(Deep Stall)"状态。发动机推力维持在巡航档位,未及时增加以阻止速度下降。
Tips:
持续的混乱操作使得飞机就像个离弦的箭,爬到FL385已是强弩之末。没有了速度,也就没有了气流,也就没有了升力,也就理所应当的“失速”了。
这样的失速是可怕的,但也并非无药可救,毕竟这样的高度有足够的空间时间给你改出的机会。
7.飞机进入不可恢复的高速失速
从38,000英尺高空开始,飞机持续以迎角20°-40°的状态失速下坠,俯仰姿态几乎未变,表明机组未能识别出失速态势,或未有效施行失速恢复操作(如降低机头、推动操纵杆、加推力等)。此时FDR记录表明两位飞行员轮流操作操纵杆,未协调一致;多次操作互相抵消。
Tips:
空客320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电传操纵的飞机,而其侧杆控制发明更是独树一帜,时间也验证了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及便捷性。
在38000英尺的高度给你一架失速的320,你能改出吗?——相信你在飞模拟机的时候能够轻松拿捏,那为什么这架飞机的机长副驾驶陷入了迷茫呢?
——侧杆逻辑、CRM、标准喊话。。。。。。
参考阅读:
8. 最后一分钟:下坠与撞海
最后一分钟内,飞机下坠速度加快,垂直速度高达20,000英尺/分钟,迎角持续偏高,速度低于维持飞行所需最低值。
06:17:28,飞机以接近垂直姿态(迎角35°,俯仰角12°)撞击爪哇海面,冲击瞬间速度约为海平面250节左右,机体解体,机上162人全部遇难。
三、事故调查及结论
根据印尼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KNKT)最终报告,事故直接与间接原因如下:
技术故障:RTLU的焊接裂纹造成FAC反复失效,维护仅重置或更换非故障部件,并未查找到问题根源,安全风险积累。
机组操作:机长在飞行中切断关键计算机电源,致使自动驾驶脱落;指令表达与副驾驶理解不一致,导致错误的飞行姿态修正;两名飞行员在高空失速环境下空间定向丧失,未能依程序有效恢复。
管理失误:航空公司对FAC反复报警的维护记录处理不够深入,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隐患;培训中未充分强调高海拔失速恢复与机组协同沟通。
03
借鉴与思考
在“事故过程”中,笔者已经分析总结得差不多了,这里多说几句:
管理层面不说了,无非就是增加培训,强化故障的处理;实际上更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面对故障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我们作为驾驶员应该怎么办?实际上是应该有预想的。
空中出现问题,直接SOP不香吗?SOP解决不了的,求助不好吗?为什么去尝试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呢?偷食“禁果”危险。
优秀的飞行员是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的,无论情况紧急与否,有些知识技能是应该具备的,侧杆逻辑忘了?禁止空中断电忘了?机组沟通忘了?“三脱”飞行忘了?失速改出也忘了?
回到维修,维修人员长期重复类工作或遇到重复性故障处理容易麻痹大意,也容易犯“经验主义”毛病。这其实是这起事故发生的一个导火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至于管理组织流程系统等还有很多可以持续论述,但不多说了。
声 明: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源飞行邦;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