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那些涉足房地产行业的老板们,几乎都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赚得盆满钵满,摇身一变成为身价百亿甚至千亿的大人物。不过凡事总有例外。
河南有一家房企,曾经被称为“地产大佬”,在全河南范围内几乎到处都有它的项目,那时的它风光无限。可谁能想到,如今它却深陷困境,负债超过千亿元,还被曝出计划裁员六七千人。这家公司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可靠信息来源整理而成,并在文中注明。
昔日辉煌,今日落寞
从默默无闻到称霸中原,在河南房地产市场的版图上,建业集团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尽管如今它已跌下神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曾经的辉煌无人能及。
作为河南本土房企的领头羊,建业成立于1992年。当时胡葆森刚从香港回到内地,带着在外企积累的经验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毅然投身于尚未开发的房地产领域。
在那个年代,房地产行业并不像今天这样热门,人们对买房的概念还很模糊。然而胡葆森坚信,房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
当时有很多开发商都将目光投向了一线城市,而胡葆森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专注于河南本地市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这种看似冒险的战略,后来却被证明是一步妙棋。
回顾起来,胡葆森采取的是一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虽然大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显而易见,但从长远来看,他选择的道路更为明智。
2019年是建业的巅峰时刻。这一年,它不仅实现了河南省内122个县及县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还突破了年销售额千亿大关,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在单一省份销售破千亿的房企。此时的建业就像学校里的尖子生,谁见到都要夸赞几句。
不仅如此,当时的建业还涉足多元化发展,在房地产之外,商业、文旅和农业等多个领域也有所建树。“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一项目更是将文化和地产完美结合,一度成为当地文旅的新地标。
建业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创始人胡葆森的战略眼光。再次审视当初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我们不得不佩服胡葆森的高瞻远瞩。可惜好景不长,建业逐渐走向下坡路。
高峰之后的低谷
做生意哪有不冒风险的?胡葆森创立建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小他就表现出不安分的性格。小学时,他就敢带领一群小伙伴从河南老家跑到天安门游玩。正是这种不安分的性格,让他后来成为了国有外贸公司的总经理。
如果他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很可能就会成为一家大型国企的掌门人。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1992年,他毅然辞掉公职,离开香港返回河南郑州,开始琢磨房地产生意。
当时他选择在郑州起步,扎根河南,其实很多人并不看好他。毕竟其他人都涌向了一线大城市,而他却选择了相对落后的郑州。但胡葆森有自己的想法:郑州市场虽然落后,但竞争对手少,创业成功的几率更大;而且他刚从香港回来,学到了一身本领,在郑州岂不是如鱼得水?
于是,他押上自己的全部积蓄,拉拢当地银行,创建了河南首家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他想打造当地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的小区,按照他的设想,建业应该“起步即起飞”。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当地人并不接受这种又远又贵的房子,这让胡葆森遭受了沉重打击。不过,凭借之前的工作经验,他迅速调整策略,通过广告宣传和优惠活动等方式,终于让公司渡过了难关。
这次经历让胡葆森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口吃不成胖子,必须稳扎稳打。经过二三十年的稳步发展,建业从小小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而胡葆森也成为了身价超百亿的富豪。
无论是建业集团还是胡葆森本人,只要提起其中一个,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河南地产一哥”、“中原地产王”这样的称号,风光无限。
然而商场如战场,谁都没想到,建业会在短短几年内多次陷入债务危机,甚至还面临大规模裁员的困境。
突如其来的挑战
2019年,建业刚刚突破千亿销售额,还没来得及庆祝,胡葆森就遭遇了重大打击。4月15日,财政部发布通知,棚改红利消失,建业的增长势头戛然而止。到了2020年,建业的营销额与十年前相比仅增长了1.5%。
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出台以及相关舆论的影响,导致房地产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购房能力迅速下降,整个行业进入了寒冬期,建业自然也不例外。到了2021年,建业的销售规模下降了约四成。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尽管胡葆森很快意识到了风险并试图改变,但接踵而至的危机让他力不从心。随后由于洪水和疫情的影响,建业多个房地产项目被迫暂停营业,累计损失达四五十亿元。
截至2021年6月底,建业的负债总额已超过1400亿元。胡葆森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自救,但收效甚微。到了2023年,由于无法支付工资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预计裁员人数将达到7000人左右,公司持续亏损。
如今的胡葆森已经70岁了。他认为借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企业不倒,他就会坚持还债。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努力,走到今天的地步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2018年之前,胡葆森一直保持谨慎态度,可能是迟迟未能取得显著成绩让他感到焦虑。从2018年开始,他带着房地产行业一路狂奔,最后阶段显得过于冲动。这就像是跑3000米长跑,一开始保持匀速,保存实力,最后1000米加速冲刺即可。但胡葆森却在跑了一半时就开始冲刺,虽然成功超越了所有人,但在最后100米时体力耗尽,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一个个超过他,最终倒在距离终点仅1米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来。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