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学历内卷”之风席卷各行各业,考博热潮逐渐从学术圈蔓延至娱乐圈。
2025年5月,演员黄晓明现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复试名单的消息引爆舆论,其报考的“艺术管理/戏剧策划”专业学位,以及“同等学力考生”的身份,再次将明星考博的争议推向高潮。
从林更新、靳东到黄晓明,再到主持人龙洋,明星扎堆攻读博士学位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公平、学术资源分配与赢家通吃的权力博弈。
自2024年教育部增设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简称“艺术专博”)以来,这一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学位类型迅速成为明星转型的“黄金跳板”。
与学术型博士不同,艺术专博的选拔标准更注重行业成就而非学术论文。例如,上海戏剧学院的报考条件明确要求考生需具备“省部级及以上奖项”或“重要艺术实践成果”。黄晓明凭借八座主流电影节奖杯及《中国合伙人》等代表作,恰好符合这一标准。类似地,林更新以影视作品积累的行业经验,成功考入上戏表演博士。
这一赛道的“低门槛高回报”特性,吸引了大量明星入场。靳东在中戏攻读戏剧文化战略博士,央视主持人龙洋进入中传播音与艺术学院,均被视为通过学历提升职业话语权的典型案例。而黄晓明选择艺术管理方向,则与其近年转向影视投资的职业轨迹高度契合,被业内解读为“从台前到幕后的战略布局”。
明星考博的争议,本质是公众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焦虑。尽管高校宣称“一视同仁”,但质疑声从未平息:
1. 实践成果的含金量存疑
明星的奖项和作品是否等同于学术能力?例如,翟天临曾因“不知知网”暴露学术造假,最终被撤销博士学位,成为反例。黄晓明“一指禅打字”的旧视频被翻出后,网友调侃其“十年也写不完论文”。
2. 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标准
明星工作繁忙,如何平衡学业?普通博士生需投入数年完成研究,而明星常被怀疑通过“挂名”“代写”走捷径。此前,陈好、蒋雯丽因“零论文”被质疑教授职称水分,进一步加剧公众不信任。
3. 资源置换的灰色想象
高校借明星提升学科影响力,明星则通过学位强化“专业人设”,这种互利关系被戏称为“学术与娱乐圈的资源置换”。例如,上戏艺术专博首届招生即吸纳林更新,被指利用其流量吸引生源。
艺术专博的设立初衷是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其模糊的考核标准可能成为漏洞:
录取机制宽松化:艺术专博采用“申请-考核制”,考生仅需提交实践计划书和成果,缺乏量化评价体系。黄晓明初试业务课成绩89分,虽合格但低于金世佳的94.34分,引发对其学术能力的讨论。
过程管理缺失:专业学位博士的毕业要求多为创作而非论文,监管难度更大。毕志飞虽拥有北大艺术学博士头衔,但其执导的《逐梦演艺圈》口碑崩盘,暴露学位与能力的割裂。
考博本应是追求真知的旅程,而非资源玩家的镀金游戏。当黄晓明们涌入博士考场时,社会更应追问:高校是否坚守了学术底线?明星是否真正践行了“学以致用”?唯有让学历回归能力证明的本质,才能避免“翟天临式”闹剧重演,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求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