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背刺”欧盟:中美握手后,跨大西洋盟友为何反目?
——一场改写全球贸易规则的“大西洋内战”
一、中美刚握手,欧洲就被“推下谈判桌”
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的墨迹未干,全球贸易战似乎迎来转机。双方承诺取消91%加征关税、建立三级磋商机制,甚至暗示将联手打压“全球产能过剩”。然而,这场“休战”的喜悦仅持续了24小时——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的演讲中,突然将矛头对准欧盟,直斥其“比中国更难缠”。
特朗普的“三板斧”直击欧盟命门:
贸易失衡账本: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1300万辆汽车,美国对欧汽车出口却近乎为零;农产品领域,欧盟拒绝美国牛肉、转基因作物,导致“美国农民在为欧洲餐桌买单”。
药品定价风暴: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药价与国际接轨,宣称“要让处方药价格暴跌80%”,却对欧盟通过“价格管制掠夺美国研发成果”只字不提。
政治算盘精打细算:在2026年大选倒计时之际,特朗普急需一场“对欧贸易胜利”巩固选情。相比中国的“硬骨头”,2024年对美商品顺差达1982亿欧元的欧盟,显然是更易得手的猎物。
二、美欧恩怨:从“钢铁战争”到“汽车霸权”
历史积怨:盟友?不,是冤家
钢铝关税前科:2025年3月,美国对欧盟钢铝加征25%关税,欧盟反手制裁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威士忌、哈雷摩托沦为牺牲品。
汽车产业对决:欧盟汽车占据美国市场40%份额,德国车企独占60%。特朗普曾威胁“加征25%汽车税”,直指德国工业的“七寸”。
新冲突:欧盟让步反被“打脸”
妥协换羞辱:5月初,欧盟提出“放松数字监管+联合遏制中国产能”的方案,却被特朗普贸易顾问纳瓦罗斥为“侮辱性报价”。
反制底气不足:欧盟威胁制裁950亿欧元美国商品,但法德与东欧国家内部分裂:波兰、匈牙利因依赖美国安全保护而态度暧昧,德国车企则警告“加税将导致10万人失业”。
三、特朗普的阳谋:用欧盟祭旗,为大选铺路
经济勒索:选票高于规则
药品降价闹剧:特朗普宣称“美国药价将暴跌90%”,实则通过行政手段转嫁成本。默克、辉瑞股价暴跌,但特朗普的支持率却因“为民请命”上涨3个百分点。
能源讹诈:要求欧盟扩大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打破德国在欧洲能源市场的垄断地位。
政治操盘:分化瓦解
离间计:特朗普私下称“欧盟成立是为了搞砸美国”,却公开表示“愿意与波兰、匈牙利单独谈判”,挑动东欧与法德对立。
转移矛盾:借攻击欧盟掩盖中美缓和的“妥协”,避免被共和党内部强硬派贴上“对华软弱”标签。
四、欧盟困境:反击是自杀,妥协是屈辱
三重枷锁下的挣扎
经济命脉被掐:机械、汽车占欧盟对美出口60%,反制意味着德国车企在美工厂大规模裁员。
战略自主梦碎:欧盟试图“联华抗美”,借中欧投资协定修订缓和电动汽车摩擦,却又担忧成为中美博弈的“棋子”。
内部分裂加剧:冯德莱恩政府将反制推迟至90天后,暴露欧盟“决策瘫痪”的痼疾。
出路何在?
拖延战术:等待特朗普内阁鹰派失势,或中期选举后政策转向。
规则反击:联合加拿大、日本推动WTO改革,但美国早已瘫痪WTO上诉机构,此举形同“与空气搏斗”。
五、全球变局:贸易战进入“碎片化”时代
产业链震荡
汽车业告急:美欧互征关税将推高成本,德国博世、美国通用警告“全球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
多边体系崩塌:WTO权威扫地,中小企业被迫在“美国规则”或“欧盟标准”间二选一。
中国角色:机遇与挑战并存
深化中欧合作:在新能源、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可成为欧盟“去美国化”的关键伙伴。
警惕“合流”风险:美欧或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联手遏制中国,倒逼中国加快技术自主化(当前芯片自给率仅35%)。
结语:盟友?对手?21世纪的贸易规则由谁书写?
特朗普对欧盟的“背刺”,撕下了跨大西洋同盟的温情面纱。这场博弈的本质,是美国“孤立主义”与欧盟“战略自主”的生死对决。若美欧无法跳出零和思维,全球贸易或将退化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而中国能否成为新秩序的“粘合剂”,不仅考验着智慧,更关乎未来十年全球格局的走向。
历史的讽刺在于:当特朗普在白宫高呼“美国优先”时,欧盟驻美大使的办公桌上,正摆着一份中欧自贸区谈判的草案。或许,这才是跨大西洋关系最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