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教育•白鹿原好教育】清风沐桃李 廉洁润校园——白鹿原中心小学清廉故事少先队员讲解团第二十四期粟裕

讲清廉故事

树清正新风

创清廉校园

育清心学生

清风沐桃李,廉洁润校园。为营造学风清新的校园氛围,全力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学校特成立清廉故事学生讲解团,旨在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清廉文化”的洗礼。

第二十四期清廉故事讲述人:四二中队代凌希



人物简介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故事内容

粟裕大将以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清廉作风闻名,担任南京军管会主任期间,粟裕面对亲友提出的安排工作、参军等请求,明确表示“我作为党的干部,不能违反纪律,不能搞特殊化”。胞兄粟沛希望进入军政大学学习,粟裕断然拒绝:“军政大学是高干学习的地方,人家都有多年革命历史,你怎么行?我送你去要挨扁担的!”即便兄长曾因支持抗战遭当局刁难,粟裕也从未为其谋取特殊待遇。对要求安排工作的姐姐,他坚持自掏腰包赡养,而非动用公权。

粟裕将三个子女全部送往部队历练,要求他们“耐劳、吃苦”。长子粟戎生从哈军工毕业后,粟裕坚持让其从云南前线普通士兵做起,甚至在中苏边境紧张“托关系”把刚调回内地的儿子重新送往珍宝岛前线。次子粟寒生在海军舰艇工作期间患上风湿性关节炎,粟裕仍支持其继续坚守艰苦岗位;女儿粟惠宁请求调离基层时,他严厉批评并要求“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粟裕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刻意让子女在危险困苦中磨练意志。

粟裕一生坚持“五不讲究”:饮食上炊事员做什么吃什么,每餐仅一荤一素;衣着补丁叠补丁,拒绝新装;住所不装修,家具陈旧;出行轻车简从;娱乐活动全无,时间尽付工作。这种朴素作风贯穿其从新四军将领到开国大将的整个生涯。

1935年挺进师驻扎遂昌时,战士捡到群众手表未归还,粟裕得知后立即要求“深刻反省,等待处理”,并连夜派人将手表送回学校。他强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铁律,贵重物品更要严守纪律。”此事成为红军纪律教育的典型案例。粟裕的清廉不仅体现在拒腐防变,更突出表现为主动为家人设置“困难门槛”,以近乎严苛的方式守护革命者的精神纯度。正如他告诫子女:“真正的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父辈的荣耀不是通行证。”这种将家风与党风深度融合的品格,至今仍具深刻启示意义。

德正则事业兴,德厚则根基深。我校从百年党史中精选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故事,希望以此给广大党员、少先队员树好“风向标”,加强道德修养,始终把灵魂置于高处,才能做到临难不却、履险不惧、担责不误、受屈不计,时刻把握严以修身的基本要求,自觉固本培元,完善高尚人格。

通讯员:胡海鹏 李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