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镶白旗亲兵突然包围永福宫。多尔衮佩刀闯入,却看到抱着6岁福临的木布木泰。没想到,这位26岁的寡 妇只用一句话,便让他松开刀柄。
一、皇太极暴毙
1643年,皇太极暴毙于盛京清宁宫,享年52岁。
一时间,风雨欲来。
因为健在的皇子虽然有8个,却没有一个是储君。
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一个是多尔衮,一个是豪格。
多尔衮掌控两白旗,背后有弟弟多铎、阿济格的支持。
生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掌控两黄旗,已同济尔哈朗暗中结盟。
而多尔衮对皇位势在必得。
他是大妃阿巴亥的儿子,自小被努尔哈赤疼爱。
当年要不是四大贝勒逼死他母亲,也轮不到皇太极。
现在他终于等到皇太极死了,他已手握重兵,对皇位仅有一步之遥。
1643年,镶白旗亲兵突然包围永福宫。多尔衮佩刀闯入。
木布木泰抱着只有6岁的福临,盯着他眼睛追问:“十四爷,是要将我孤儿寡母血溅宫墙吗?”
多尔衮一怔,松开了刀柄:“济尔哈朗要拥立豪格,豪格登上皇位,你母 子活不过3日!”
木布木泰目光落在自己儿子身上:“十四爷不服豪格,但豪格也不服你,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你不要忘记,我的福临却是嫡长子。”
根据满族传统,5宫后妃的孩子,都可被叫作嫡子。
但正宫皇后哲哲只有3个女儿,宸妃海兰珠八阿哥早夭,现在只有福临才是嫡长子。
见木布木泰颔首,多尔衮沉冷的面容终有一丝笑意,他拿出玉佩。
这玉佩是他随身之物,他将其一分为二。
半块交给孝庄,半块收入怀中:“我若负你,犹如此玉。”
这个充满暧 昧的盟约,让多尔衮甘愿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
1644年,顺治登基,多尔衮被封为睿亲王。
他同时掌控正白、镶白两旗,实力大增。
而孝庄为避免争端,将豪格调出,远征四川。
第二年,多尔衮被晋为皇叔父摄政王。
而豪格却口出怨言。
多尔衮借此机会,以豪格“谋逆”罪论处。
最后豪格被削去王爵,死于狱中。
失去当初争夺皇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时无人再能反抗多尔衮。
实则以多尔衮的强势,如若当时真想要皇位,可以说轻而易举。
但他却愿意屈居幼帝之下,自此彻底与皇位失之交臂。
但谁能想到,这个为情让步的决定,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有史学家称,当初要不是多尔衮此举,清军将会晚入关10年。
自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紫禁城武英殿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
他每天批阅奏折,要到五更。
出宫时间晚了,就直接住在偏殿。
而偏殿就在孝庄太后的寝宫边上。
这种“叔嫂同 居”的暧 昧,成为顺治朝最大丑闻。
而当时的顺治,已逐渐了解到多尔衮看向母后的眼神含义。
多尔衮权势巅峰时期,礼部拟定“皇父摄政王”称号。
为方便调兵遣将,他直接将皇帝玺印拿到自己的府中。
文武百官在他出行时,必须要列班跪迎跪送。
在用人方面,他更可以随意任用官员。
文武百官有事也只去摄政王府请示,完全不将皇帝放在眼中。
对于此时的多尔衮来说,除了没了皇帝之名,他得到了皇帝所拥有的一切。
只不过,这位掌控天下的男人却没有接受蒙古送来的公主。
1645年,科尔沁部为巩固与清廷联盟,欲将博尔济吉特氏嫁与多尔衮。
按惯例,此举可收编蒙古铁骑三万。
然而,多尔衮拒绝了。
给的理由相当敷衍:“本王忙于国事,无心家室。”
是真忙于国事,还是另有他想,无从知晓。
其实,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东莪。
他将弟弟多铎的孩子过继为子。
但没想到,多铎却早一步离去,这让他悲痛欲绝。
1650年,多尔衮亲征喀尔喀蒙古前夜,竟将镶黄旗兵符交给孝庄。
镶黄旗本属皇帝亲军,多尔衮此举等于自断臂膀。
果然3个月后,他在喀喇城坠马而亡。
死前,手中紧攥半块玉佩。
多尔衮去世消息传出,顺治亲自率领着文武百官前去接他尸骨。
下诏追尊他为“义皇帝”,丧礼根据帝 王之礼。
可没想到,一切都只是伪装的和煦。
多尔衮死后2个月,顺治帝突然宣布其14条“谋逆大罪”。
顺治先是废除“成宗义皇帝”谥号,改称“睿王”。
然后派兵捣毁东直门外的睿亲王府。
做完这些,他还不解恨,将多尔衮的尸骸挖出,曝于市井三日。
只是在深夜,她命人从碎尸中找回了半块玉佩。
自此放在一特制的鎏金匣中,一放就是一辈子。
但对于多尔衮的恨,顺治还没有结束。
他开始大肆清除他的党羽,处死刚林、巴哈纳等多尔衮的心腹,牵连者逾千人。
最狠的还是对他唯一血脉下手。
多尔衮的女儿东莪格格,被扔给信郡王多尼。
要求是严加看管,从此以后,史书再也查无此人。
坊间传闻她被嫁到蒙古,只有几十匹瘦马当嫁妆。也有说她为奴,孤苦无依。
不过,顺治的所作所为还是激怒了孝庄,母 子之间爆发了激烈争吵。
在某些史书中记载,孝庄摔碎茶盏,怒斥儿子:“你可知当年若无他,你我早成刀下鬼!”
但当时的顺治是万万听不进去。
为了掩盖当年之事,他下令将关于多尔衮的记载尽数销毁。
直到100多年后,乾隆才为多尔衮平 反。
乾隆认为,当年的顺治太过年轻,忘记多尔衮当年创下的不世之功。
可此时的多尔衮已是听不到了。
多尔衮一生的悲剧在于他既是冷酷的军事天才,又是深情的乱世囚徒。
如果不是他,孝庄和顺治也许早成皇权 斗争的炮灰。
只是不知,他用命换来的太平,能不能得到孝庄那一句“他终究……不负我。”
来源:《清史稿》《李朝实录》《汤若望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