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多尔衮,不得不说到他与孝庄皇后那扑朔迷离的关系。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描述孝庄和多尔衮是青梅竹马,山盟海誓,孝庄被皇太极横刀夺爱,两人在皇太极死后,满清入主中原,孝庄下嫁多尔衮。

关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历史上一共有三种猜测:一是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人并没有结婚,而且相守以礼,一直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三种说法是两个人没有结婚,但保持着情人关系,并且还同居在了一起。



相传,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在蒙古大草原上偶然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并对着敖包互许终身。情节虽浪漫,但根据史料的考证,“一见钟情”这样的理论很快就被推翻。多尔衮在建州女真,而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着数百里,别说是一见钟情,就连见一面都是十分困难的。根据历史时间计算,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皇太极与孝庄姑姑哲哲的婚礼上。那时的多尔衮三岁,孝庄年仅两岁,还是两个两三岁的小孩子。两人第二次的见面就是在多尔衮的婚礼上,而多尔衮迎娶的并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女子。那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第二年,多尔衮与孝庄有了生平的第三次相见,这次是孝庄的婚礼,12岁的孝庄嫁给了皇太极。就这样、见了短短三次面的两个人就都已经各有娶嫁,何来的“一见钟情”。按照传言那种“一见钟情”的说法,皇太极的介入也自然成为了两个人关系的最大阻碍。因为皇太极的横刀夺爱,才使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多尔衮和孝庄没能在一起,而这又是极不符合现实的说法。事实上,每个蒙古女子的婚姻本身都是无关爱情的,对于孝庄而言,她的婚姻亦是如此,承载着民族的使命。科尔沁部落的女人抱着一份沉重的使命出嫁,满蒙联姻是两族在政治血缘结盟的现象。



当时的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块,科尔沁部落,也就是孝庄所在的部落是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不善打仗,偏偏又逢强邻,东面有大金,西面察哈尔,南方又是大明朝,哪一个都得罪不起。所以便将唯一的生存之道依附在了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领认为,带领民族重新崛起,仅依靠自己部落的男子汉是很难的,唯一的办法便是联姻。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将部落里美女都嫁到建州女真,使满洲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半蒙古人的血,再由满蒙联合去收复被汉人夺去的江山。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和目的出嫁的,所以,多尔衮和孝庄之间并不存在着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的可能,一是没有机会,三次集体聚会上也不允许两个人爱得那样死去活来;二是因为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感的达成。



各样的传说和影视将多尔衮与孝庄的爱情描绘得美轮美奂,自然两人是俊男美女,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多尔衮长得很不好看。脸很瘦削,不仅极瘦,还是个完完全全的病秧子、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相传,孝庄与多尔衮之间产生情愫,就是因为他这个病秧子身体,而且“牵线”的人还是传说中横刀夺爱的皇太极。



当年的松锦大战,多尔衮被打得元气大伤,又因为战争中的劳累过度,同时发作三种病症:怔忡之症(就是心跳过速)、中风前兆、喀血症。心、肺,没一样健好,这使多尔衮丧失了生育的能力。皇太极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尔衮本是与皇太极争夺汗位的死对头,依照遗言天下本应该是多尔衮的,但皇太极继位成功后多尔衮非但没有报复,反而还鞠躬尽瘁地辅佐他,这使皇太极很过意不去。认为多尔衮是因为他才把身体搞成了这个样子,于是让庄妃去伺候病重的多尔衮。



庄妃与多尔衮本身在年岁上就相差无几,两人在一起久了自然日久生情,这便是他们情感的开端。在影视作品中,多尔衮的痴情让人感动,除了自己很不情愿地讨了一个小玉儿做老婆之外,就没再娶过。而事实上,不算孝庄,多尔衮共有妻妾10人,但只有一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因为在松锦大战中大伤元气,多尔衮更是再无生育能力。而且多尔衮又短寿,病死的时候还不到39周岁。

孝庄到底有没有嫁给多尔衮呢?关于这个问题,史学家们是各持已见。“下嫁派”认为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并列举出了三条证据:



1.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分卷等,意宁省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大意是说,皇太后宫里正在举行婚宴,人们按照礼部颁布的新仪典庆祝太

2.多尔衮称谓上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称谓的变化是大有讲究的,其中“皇父摄政王”更是孝庄与多尔衮结婚的一个重要的证据。而称谓上的变化也证明了多尔案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的关系从隐秘到公开。

3.三大皇家陵园分别是清北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皇太极的墓地位于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孝庄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两地相距400多公里。按照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都要和皇帝合葬。而孝庄并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也能看出几分问题。

4,朝鲜使者当时在北京亲身经历两人大婚,回朝鲜王庭后上报,记录在朝鲜史书中。



另一方面,“没嫁派”也是坚持已见,认为孝庄根本没有下嫁给多尔衮,罗列出四条证据推翻了“嫁了派”的理论。

1.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为反清义士,言词不可信。张煌言,任过南明兵部尚书,与清朝有不共戴天之仇,是著名反清义士,曾十几年间在江浙福建一带坚持武装抗清,最后兵败被杀。他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宣扬清宫淫乱非礼,以增反清“武器”,不仅不必顾及真相甚至可以渲染捏造,难以用之证史。

2.“皇父摄政王”中“皇父”仅为封号。其实,这里的“皇父”仅为封号而已,因多尔衮主持定鼎中原,居功至伟,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一再加封的最高尊号。此类封号,古已有之,如周武王称吕尚(即姜子牙)为“尚父”、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人们熟知的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继位后称诸葛亮为“相父”等等,都只是表示帝王对其以“皇父”之礼敬之的尊崇,与其母嫁之那种普通“父亲”的含义毫不相干。

3.有史书证明,当年宣布多尔衮罪状时,原曾有“亲至皇官内院”字样,后被删去,有人认为这就是想隐瞒多尔袭与太后成婚的事实,这未免有些荒唐。当年已将太后下嫁之事诏告全国,那么,多尔入宫与太后相聚就是正常之事,何罪之有?用此事证明太后不曾下嫁反倒合适。

4.女“主子”不可能嫁给男“奴才”。按照当时的礼制风俗,太后下嫁之说有很多不符合礼制之处。众说纷纭之后,其实还是后者更符合现实一些,毕竟那个年代的爱情与现在无法相比。

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小故事,但有一则最为离奇:说孝庄与多尔衮二人时常在宫中幽会,对不能长相厮守颇有遗憾,于是定计让孝庄诈死,后假冒顺治乳母嫁入摄政王府。不料二人正行苟且之事,却被多尔衮王妃孝庄妹“小玉儿”撞见,大闹宫禁。多尔衮索性借故杀妻伪称暴卒,随后又上演了一场喜结良缘的一幕摄政王与孝庄太后成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