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世纪,来自中亚穆斯林势力的持续威胁,足以让印度北部的抵抗者们感到绝望。相较于最初的阿拉伯部队,伊斯兰化的突厥军阀们无疑非常难缠,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即便遭遇严重挫败,也会为财富、荣誉和政治地位,继续不遗余力的策动新一轮战争。这点在古尔王朝时代尤为明显,几乎达到当时的历史之最。

公元1197年,他们在第二次卡萨拉达之战中获胜,为二十年的那场惨败一雪前耻。



尽管遭遇挫折穆斯林军队仍有条不紊的向印度腹地推进

早在1180年前后,默罕默德-古尔从第一次卡萨拉达之战的失败中恢复过来。有鉴于沙漠的强大阻隔力量,不得不放弃走古马尔山口的捷径,老老实实将战略路线调整回开伯尔山口。

因此,曾是南下征服先锋的加兹尼旧部,成为古尔人的重点打击对象。先是扼守山口南麓通道的白沙瓦,接着是农业产出丰厚的拉合尔,直至整个旁遮普地区完全陷落。



鼎盛时期的古尔王朝版图

另一方面,西面的拉其普特联盟正借助胜利余威,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作为北印度教地区的最强战力,他们不再局限于古吉拉特和拉贾斯坦邦,而是同步向东面的旁遮普挺进。

古尔军队虽有意避开他们,仍在1191年和1192年间两次遭遇。结果双方各赢一场,至少在表面上维持着相互牵制。但征服者们仍有余力持续发动袭击,沿喜马拉雅山南麓攻入恒河流域。在彻底消灭比哈尔邦的生力军后,几乎要兵不血刃的饮马孟加拉湾。



德里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当然,上述行动仅仅是某种边缘战略,西部才是古尔精英们的心腹大患。为此,突厥人始终在南部的德里囤积重兵,准备充当日后大举进犯的后勤中心。

岂料自己这边还未完成战备,古吉拉特联盟已抢先下手,出其不意的夺取德里控制权。作为总督的艾巴克在溃退中狼狈逃窜,只能派人向留在北方的默罕默德求助。



来自德干地区的战象和步兵

彼时,苏丹因逐步年迈而不再执着于前线督战,开始转型留在后方运筹帷幄。在接到自己最新任务的总督呼救后,迅速从包括阿富汗在内的整个大呼罗珊地区动员,派遣众多封建武装和志愿力量南下。

他们在1197年初夺回德里,立即着手对讨人厌的拉其普特人实施惩戒。后者同样意识到局势紧要,在盟主毗摩二世号召下集结全部力量,准备在本土迎击强敌来犯。



毗摩二世依然是拉其普特联盟的最高君主

当年2月,规模约为20000-30000的古尔军队从德里出发,横穿整个拉贾斯坦邦地界。由于拉其普特人选择抱团应付,没有在前期进行过多接触,而是任由对方在本国境内肆意妄为。直至曾经的战场阿布山才停下脚步,准备在卡萨拉达谷地重现往日辉煌。

其中缘由相当复杂,但多年征战造成的人口减丁必然是主因之一。当构成社会中间阶层的小领主们大批阵亡,维系军队战力的骑兵数量必然随之锐减。他们的继承者要么属于拔苗助长,又或是鸠占鹊巢的旁系亲戚,几乎无法像前辈那样与穆斯林对手们旗鼓相当。



长期战争消耗让拉其普特军队的质量严重下滑

不过,那场二十年前的史诗级胜利,依然鼓舞着拉其普特联军。根据现代学者估算,他们的规模仍有可能在30000-50000人之间,包括众多步行弓箭手与精锐战象。只要战场环境利于防守,基本不会给依赖全骑兵阵容的对手多少突破机会。

奈何弱者面临心理重压,往往会迸发出类似补偿机制的盲目自大。特别是在拉贾斯坦邦遭蹂躏的背景下,许多领主的家产已遭侵夺,根本没耐心留在外地对峙许久。这就迫使印度人必须尽快结束战斗。



今日的阿布山风景

讽刺的是,本因气势占优的古尔军队,同样被前次失败拖累。他们在谷地以外的空旷平原上扎营,却迟迟不敢对山谷内的敌人发难,害怕再次深陷印度人的汪洋大海之中。

胆怯被毗摩二世等联军首脑看在眼里,转而命令几乎全部下属在某个清晨突然进攻。只不过受限于兵种构成,推进速度较为缓慢,给时刻关注自己的突厥人以充分时间准备。他们派遣招募自中亚的草原骑射手上前,用迅速且致命的回马箭进行干扰,不断制造混乱与恐惧。当拉其普特人的刹帝利们策马追击,便会被吸引到远离本阵的位置,惨遭穆斯林重骑兵包夹。



古尔军中的突厥骑兵

即便如此,庞大的印度中军还是给古尔人造成很大麻烦。他们借助战象加持,以及遮天蔽日的箭矢射击,缓慢且坚定的压向敌军营地。

作为突厥化武装的古尔人,要么机动避开迎面攻击,要么索性下马退回野战工事背后固守。他们阵中或多或少有些伊朗裔重步兵,以及招募自北印度的附庸部队,算是勉强能守住最后防线。甚至有可能搬出弩炮、小型投石机等攻坚利器,向着联军的密集队列轰击。



古尔军中的少量穆斯林步兵

当战役持续到午后,作为进攻方的拉其普特人渐渐不支。他们的步兵屡次进攻营地无果,骑兵又被突厥人不断吸引至侧翼歼灭,几乎僵死在旷野上进退失据。当大量古尔王朝的骑兵开始阶段后路,连退回山谷重振的条件都不再具备。持续不断的伤亡迅速累积,最终引起各分队间的紊乱和踩踏。

毗摩二世等君主眼看情况不妙,纷纷在左右近侍保护下突出重围,任由属下在原地自生自灭。根据穆斯林编年史记载,当天至少有15000印度人没能活着离开战场。



第二次卡萨拉达之战成为古尔王朝称霸北印度的关键

由于第二次卡萨拉达之战的胜利,古尔王朝彻底压制住桀骜不驯的拉其普特联盟。他们顺势占领毗摩二世的都城帕坦,将这座繁华城市劫掠一空,并带着约20000奴隶班师回朝。稍后,一名穆斯林总督开始监督当地秩序。好在整个印度河下游与古吉拉特半岛并不富庶,无法吸引穆斯林征服者们成批定居,迫使艾巴克将目光重新聚焦于准孟加拉。

数年后,古尔王朝又在中亚地区的争霸战争中落败,让本应毁灭的拉其普特人获得喘息窗口期。于是,穆斯林突厥和印度人之间的长期鏖战,被自动顺延到下一个新周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