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纠结:
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哪些行为该制止,哪些行为该支持?
什么时候该顺从孩子,什么时候不该顺从孩子?
这也是养育5岁前叛逆期孩子的难点所在。
严格管教孩子吧,担心不利于孩子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
满足顺从孩子吧,又害怕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惯。
造成这些摇摆不定的根源,并不是孩子真的难养,而是养孩子的我们太不了解孩子。
养孩子,是一个有体系、有规划、有规律、有进度的大工程。
啥也不懂,只会要求和命令,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01
养育叛逆期孩子的
一条黄金法则
养育叛逆期孩子,不是让父母听孩子的,或者让孩子听父母的,不要陷入这种二极管思维。
分享一条黄金法则给大家:父母的主观期待要与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相契合,才能推动孩子成长。
这条法则能让父母打开第三视角,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审视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要求。
当孩子出现了一个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时,我们就要运用这个法则,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1、孩子行为背后的客观成长规律是什么?
2、这个客观成长规律重不重要?要不要遵循?
3、我如何做才能满足这个客观规律的发展?
4、我这么做,是帮助孩子成长,还是阻碍孩子成长?
这几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跳出主观的局限性,始终以孩子成长的需求为目标,做出理性的判断。
每个家长都有希望孩子好的意愿,但有好的意愿,不意味着就能做出好的教育决策。
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下面我就会用四个案例来详细解释,如何运用这条法则。
02
如何运用叛逆期黄金法则
这条叛逆期黄金法则要求父母在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与自己的主观期待要求之间做判断、找平衡。
这期间会出现四种情况:
1、孩子的行为,符合客观成长规律,但不符合家长的要求
有个家长认为孩子2岁以后就不能再穿尿不湿,要学会自主如厕,结果训练了小半年都没有达成目标,孩子总是尿在裤子里。
家长很生气,觉得孩子就是明知故犯,打屁股也不管用,于是想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招数:往孩子的裤子里倒水。
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充分体会过湿哒哒的不舒服的感觉,自然就不会尿裤子了。
结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尿裤子。
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行为的是:不会自主如厕,总尿裤子。
家长的要求是:孩子要学会去小马桶如厕,不能尿裤子。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孩子自主如厕的客观发展规律是什么?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的建议是:一般来说,孩子在一岁半到2岁左右的的时候,孩子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后,就可以自主如厕训练,但家长需要做的是,摒弃揠苗助长、速成的心态。
这个2岁的孩子年龄虽然满足了,但控制能力还不达标。
孩子无法辨认出想要上厕所的感觉,以及没有将上厕所与小马桶联系起来的意识。
家长的要求明显高于客观成长规律,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降低自己的要求,而不是采用更加严格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改变。
后来,我给这个家长的建议是:
1)降低对孩子自主如厕的要求,不要用倒冷水、责骂、打屁股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2)教会孩子辨认要上厕所的感觉,比如小肚子那里会胀胀的。
3)给孩子准备一个可爱的小马桶,带着孩子用游戏的方式,开开心心的演练想尿尿去马桶的过程,唱着歌去,拍着手去,让孩子和小马桶熟悉起来。
4)要么重新穿上尿不湿,要么多准备几条裤子,等待自主如厕的时机成熟再引导。
当我们抱怨孩子总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不妨反思一下:
是不是我们的主观要求太高了,超出了孩子的客观发展水平。
如果忽视孩子的客观水平,一味地的要求孩子达到我们的期待,那结果必然是阻碍孩子的成长。
2、孩子的行为,符合家长的要求,但不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孩子昨天已经买过了玩具,但是今天又要买,在商店大声哭闹。
为了快速安抚孩子,家长说:你不哭了,我就给你买。
孩子立刻不哭了,家长也买了玩具。
“不哭了”这个行为完全符合家长的要求,但“用哭闹索要玩具”不利于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发展情绪能力。
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看到孩子哭闹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成长价值,而不是孩子一哭,心乱如麻。
孩子的行为总是符合家长的要求,但不符合客观成长规律是一件短期内看没什么弊端,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带来大麻烦的事情。
尤其是家长带娃想要图省事、急功近利、想要速成的时候,
比如当孩子想要家长读书的时候,家长懒得读,放故事给孩子听,孩子从此以后一直听故事,不来缠家长读纸质书。
上学以后发现孩子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阅读理解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我们再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这个要求是否符合客观成长规律,是否能帮助孩子成长。
而不仅仅是要求孩子按照我们说得做就行。
3、孩子的行为,既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也不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这种情况就非常好辨认了,比如下面这些案例:
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但孩子还要玩
马上要吃饭了,孩子要吃完一整袋饼干
孩子经常抢别人的玩具
约定好看一集动画片就关电视,可一集完了孩子还要看
只要家长不溺爱孩子,这些行为都会第一时间制止,做出既符合家长要求,又符合成长规律的教育决策。
4、孩子的行为,既符合家长的要求,也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了,父母不会面临纠结和矛盾,孩子也不会激烈抵抗。
父母既能帮助孩子获得成长,又能和孩子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
举个常见的案例,一个3岁多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坐飞机,航程需要3个小时,这对一个3岁孩子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避免孩子坐不住、闹腾、打扰到其他乘客,家长提前准备了画本、黏土、动画片等工具来安顿孩子。
孩子全程安安静静、不吵不闹,专注于画画、做手工、看动画片。
这个表现,既符合家长的要求,也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假如家长不理解3岁孩子根本坐不住这个客观规律,没有准备那些道具,只是口头要求孩子保持安静,不要乱动,那结果可想而知。
这种理想状态肯定是能实现的,但需要父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铺垫工作:
1)和孩子保持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
父母只有始终如一的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才能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我们给他提的要求,他才会积极配合。
如果亲子关系比较冷淡、紧张,孩子和父母始终处于对立的状态。
即便我们提出的要求是符合客观成长规律的,孩子也不会轻易配合。
2)父母能系统的学习儿童心理学
正确解读孩子行为的前提一定是父母提前学习,而且一定是系统的学习,因为每个成长规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孩子的成长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完整的网络,各个规律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们评估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单独把一个点拎出来,要放在整个体系中去看才行。
3)正确处理孩子那些“不符合成长规律的要求”
比如我们之前说得晚睡、抢玩具、打人、破坏规则等行为,都是不符合孩子客观成长规律的,一旦处理好了,就能让孩子从错误中获得成长。
孩子从父母的反馈中,学会了如何遵守规则、如何管理自己、如何正确社交,也看到了父母亦师亦友的权威性。
慢慢得,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善于接纳父母正确合理的建议。
父母和孩子就会进入到良性循环中,双方都能不断获得正反馈。
此时,养叛逆期孩子的过程就会越来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