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纠结:

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哪些行为该制止,哪些行为该支持?

什么时候该顺从孩子,什么时候不该顺从孩子?

这也是养育5岁前叛逆期孩子的难点所在。

严格管教孩子吧,担心不利于孩子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

满足顺从孩子吧,又害怕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惯。

造成这些摇摆不定的根源,并不是孩子真的难养,而是养孩子的我们太不了解孩子。

养孩子,是一个有体系、有规划、有规律、有进度的大工程。

啥也不懂,只会要求和命令,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01

养育叛逆期孩子的

一条黄金法则

养育叛逆期孩子,不是让父母听孩子的,或者让孩子听父母的,不要陷入这种二极管思维。

分享一条黄金法则给大家:父母的主观期待要与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相契合,才能推动孩子成长。

这条法则能让父母打开第三视角,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审视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要求。

当孩子出现了一个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时,我们就要运用这个法则,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1、孩子行为背后的客观成长规律是什么?

2、这个客观成长规律重不重要?要不要遵循?

3、我如何做才能满足这个客观规律的发展?

4、我这么做,是帮助孩子成长,还是阻碍孩子成长?

这几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跳出主观的局限性,始终以孩子成长的需求为目标,做出理性的判断。

每个家长都有希望孩子好的意愿,但有好的意愿,不意味着就能做出好的教育决策。

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下面我就会用四个案例来详细解释,如何运用这条法则。



02

如何运用叛逆期黄金法则

这条叛逆期黄金法则要求父母在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与自己的主观期待要求之间做判断、找平衡。

这期间会出现四种情况:

1、孩子的行为,符合客观成长规律,但不符合家长的要求

有个家长认为孩子2岁以后就不能再穿尿不湿,要学会自主如厕,结果训练了小半年都没有达成目标,孩子总是尿在裤子里。

家长很生气,觉得孩子就是明知故犯,打屁股也不管用,于是想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招数:往孩子的裤子里倒水。

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充分体会过湿哒哒的不舒服的感觉,自然就不会尿裤子了。

结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尿裤子。

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行为的是:不会自主如厕,总尿裤子。

家长的要求是:孩子要学会去小马桶如厕,不能尿裤子。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孩子自主如厕的客观发展规律是什么?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的建议是:一般来说,孩子在一岁半到2岁左右的的时候,孩子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后,就可以自主如厕训练,但家长需要做的是,摒弃揠苗助长、速成的心态。

这个2岁的孩子年龄虽然满足了,但控制能力还不达标。

孩子无法辨认出想要上厕所的感觉,以及没有将上厕所与小马桶联系起来的意识。

家长的要求明显高于客观成长规律,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降低自己的要求,而不是采用更加严格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改变。



后来,我给这个家长的建议是:

1)降低对孩子自主如厕的要求,不要用倒冷水、责骂、打屁股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2)教会孩子辨认要上厕所的感觉,比如小肚子那里会胀胀的。

3)给孩子准备一个可爱的小马桶,带着孩子用游戏的方式,开开心心的演练想尿尿去马桶的过程,唱着歌去,拍着手去,让孩子和小马桶熟悉起来。

4)要么重新穿上尿不湿,要么多准备几条裤子,等待自主如厕的时机成熟再引导。

当我们抱怨孩子总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不妨反思一下:

是不是我们的主观要求太高了,超出了孩子的客观发展水平。

如果忽视孩子的客观水平,一味地的要求孩子达到我们的期待,那结果必然是阻碍孩子的成长。



2、孩子的行为,符合家长的要求,但不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孩子昨天已经买过了玩具,但是今天又要买,在商店大声哭闹。

为了快速安抚孩子,家长说:你不哭了,我就给你买。

孩子立刻不哭了,家长也买了玩具。

“不哭了”这个行为完全符合家长的要求,但“用哭闹索要玩具”不利于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发展情绪能力。

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看到孩子哭闹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成长价值,而不是孩子一哭,心乱如麻。

孩子的行为总是符合家长的要求,但不符合客观成长规律是一件短期内看没什么弊端,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带来大麻烦的事情。

尤其是家长带娃想要图省事、急功近利、想要速成的时候,

比如当孩子想要家长读书的时候,家长懒得读,放故事给孩子听,孩子从此以后一直听故事,不来缠家长读纸质书。

上学以后发现孩子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阅读理解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我们再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这个要求是否符合客观成长规律,是否能帮助孩子成长。

而不仅仅是要求孩子按照我们说得做就行。



3、孩子的行为,既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也不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这种情况就非常好辨认了,比如下面这些案例:

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但孩子还要玩

马上要吃饭了,孩子要吃完一整袋饼干

孩子经常抢别人的玩具

约定好看一集动画片就关电视,可一集完了孩子还要看

只要家长不溺爱孩子,这些行为都会第一时间制止,做出既符合家长要求,又符合成长规律的教育决策。

4、孩子的行为,既符合家长的要求,也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了,父母不会面临纠结和矛盾,孩子也不会激烈抵抗。

父母既能帮助孩子获得成长,又能和孩子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

举个常见的案例,一个3岁多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坐飞机,航程需要3个小时,这对一个3岁孩子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避免孩子坐不住、闹腾、打扰到其他乘客,家长提前准备了画本、黏土、动画片等工具来安顿孩子。

孩子全程安安静静、不吵不闹,专注于画画、做手工、看动画片。

这个表现,既符合家长的要求,也符合客观成长规律。

假如家长不理解3岁孩子根本坐不住这个客观规律,没有准备那些道具,只是口头要求孩子保持安静,不要乱动,那结果可想而知。



这种理想状态肯定是能实现的,但需要父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铺垫工作:

1)和孩子保持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

父母只有始终如一的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才能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我们给他提的要求,他才会积极配合。

如果亲子关系比较冷淡、紧张,孩子和父母始终处于对立的状态。

即便我们提出的要求是符合客观成长规律的,孩子也不会轻易配合。

2)父母能系统的学习儿童心理学

正确解读孩子行为的前提一定是父母提前学习,而且一定是系统的学习,因为每个成长规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孩子的成长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完整的网络,各个规律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们评估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单独把一个点拎出来,要放在整个体系中去看才行。

3)正确处理孩子那些“不符合成长规律的要求”

比如我们之前说得晚睡、抢玩具、打人、破坏规则等行为,都是不符合孩子客观成长规律的,一旦处理好了,就能让孩子从错误中获得成长。

孩子从父母的反馈中,学会了如何遵守规则、如何管理自己、如何正确社交,也看到了父母亦师亦友的权威性。

慢慢得,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善于接纳父母正确合理的建议。

父母和孩子就会进入到良性循环中,双方都能不断获得正反馈。

此时,养叛逆期孩子的过程就会越来越轻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