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中,动不动就出现尚方宝剑、免死金牌的身影,《包青天》里的尚方宝剑威风赫赫,《水浒传》里的免死金牌也帮柴进刷足了存在感。既然二者都声名远扬,我们不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看究竟是尚方宝剑削铁如泥厉害,还是免死金牌保护力更强。
△影视剧中的尚方宝剑。图片来源:电视剧《包青天》
尚方宝剑:今天我就要惩奸除恶!
尚方宝剑的来历与一个机构有关。从秦开始,“尚方”就是铸造皇家御用刀剑等器物的机构,“尚方宝剑”也因此得名。
汉代的尚方宝剑几乎是皇权的象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染指的。此后,尚方宝剑逐渐成为典故,不时被人使用,比如唐朝时期,狄仁杰和宰相张光辅发生争执时就曾说:“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皇帝真正赐剑专杀在北宋已有,宋人所作《武经总要》有明确记录:“宋制,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赵匡胤在赐予曹彬剑的时候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得专戮之。”
到了明代,尚方宝剑则有了更高的权威,在发放尚方宝剑之前,已经需要一项重大的仪式——“代行授钺礼”。而到了明后期,尚方宝剑更是成为将领必备的器物。《明史》记载:“(启睿)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赐剑、敕、印如嗣昌。”而郑成功有一次向日本借兵,书信的开头也写道:“赐蟒玉尚方剑便宜行事。”这说明持有尚方宝剑的人通过皇权,获得了先斩后奏、灵活处理事务的特权。
然而在明中后期,尚方宝剑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万历三大征”时,皇帝接连赐予总督陕甘三边军务魏学曾、甘肃巡抚叶梦熊尚方宝剑,果然获得战役胜利。这之后,御赐尚方宝剑变得越来越频繁。
崇祯九年(1636),兵部尚书杨嗣昌上书朝廷,希望派遣熊文灿镇压农民起义,并要求授予其尚方宝剑。但熊文灿实在是无能之辈,虽然有了尚方宝剑的专断权力,但没本事搞定李自成和张献忠,最终被朝廷处死。
乱世之中,朝廷力量薄弱,即便赐予大臣尚方宝剑,但兵力不足,行使权力自然也是空谈。明王朝的颓势绝非一两把尚方宝剑就能解决的。
△钱镠铁券。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免死金牌:谁敢杀我!
如果说尚方宝剑是“最强的矛”,那免死金牌就可称“最强的盾”。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丹书铁券。“铁券”由两部分组成,形状如同板瓦,受到该奖赏的臣子和朝廷分别持有其中一部分,上面用丹砂写明誓词,所以合称“丹书铁券”,又因为它可以世代相传,所以也被称为“世券”。
皇帝为臣子发放丹书铁券的制度在汉朝已有。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其统治、笼络人心,就“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也就是说用铁做成契约的底材,用丹砂在上面书写契约的内容,装进金匮藏在宗庙之中。王安石就曾评价道:“汉家分土建忠良,铁券丹书信誓长。”西汉初年的铁券还没有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作为一种功绩和荣华富贵的凭证。
丹书铁券的前身与古人“剖符作誓”的行为息息相关。“符”即“符节”,是古代的一种凭证,无论分封诸侯还是结盟,都要用符节作为信物。而“誓”则是古代的盟誓制度,它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原始氏族社会时代。人们需要订立合约时,会向所崇拜的事物赌咒、祷告,发誓遵守合约,《诗经》里就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诗句。
北魏时,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当护身符的现象。隋唐时,帝王颁授丹书铁券已成惯制,其范围涉及开国功勋、中兴大臣、民族首领,甚至有的宠臣、内宦也有机会得到这种荣誉。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他下令厚待柴氏子孙,赐予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正是因此,《水浒传》中的柴进才有可能对宋江说:“兄长放心,遮莫做下十恶大罪,既到敝庄,但不用忧心。”
到了明代,朱元璋创造性地颁布了历史上最完善的丹书铁券制度。他通过法律规定了铁券的制作、颁发、定级、功能等环节。比如在颁发对象方面,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
唐代之前,铁券上的文字比较随意,写什么的都有;从唐代开始,则出现了明显的套路,即要说明接收人、日期、功勋、特权内容等。
丹书铁券刚出现的时候,它的作用更多在于表彰受券之人的功绩,并不具备免死功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铁券上开始出现免死的内容,有的铁券甚至写明免死的次数。最开始大多是免死一到三次,之后免死次数变得越来越多,到了唐代,有的铁券甚至能免死十次之多。后来朱元璋定下法律,限制铁券的颁发使用,功臣的免死次数被控制,就连魏国公徐达也只有三次。
△错金杜虎符。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皇帝: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无论是丹书铁券还是尚方宝剑,它们的效力完全来自皇权。丹书铁券号称“免死金牌”,它成为人们建功立业的象征物,也昭示着皇族的权威,在维护统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值得玩味的是,丹书铁券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免除死罪,这就允许持有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无视法律、拥有特权,这又与维护统治背道而驰。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铁券的免死作用只流于形式,拥有铁券的臣子被诛杀的事件在古代屡见不鲜。
再说尚方宝剑,它彰显的是临时决断、便宜行事的权力,让大臣拥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者的权威。因此我们会时常发现,尚方宝剑的运用经常受到掣肘,比如北宋的尚方宝剑仅可用于副将以下;明代崇祯帝一方面在大量发放尚方宝剑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断限制其适用范围。
归根结底,在封建社会,一切封赏和权力的最终解释权都归皇帝所有。如果真有人想要用尚方宝剑攻击丹书铁券,那么承认其中哪一者的效力,就要看皇帝的心情和器物所有者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