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一位学者,名叫武之璋,资料显示是作家、史学家。今天看到他的一个视频,反对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说老子的这个思想怠惰,是一种逃避责任、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

为了反对老子的这句话,武之璋用了几个反问,说如果都不敢为天下先,怎么还怎么进步?神农氏不敢尝百草,怎么会有医学进步呢?不敢为天下先,到了清朝那样腐败,怎么会有辛亥革命呢?

武之璋还引用梁启超观点,说“不敢为天下先”这种说法,造成了中国民族性的明哲保身,与懦弱、奸滑、逃避的民族性。没看到梁启超说过这话,但其《自由书·成败》里确实反对过这句话。



那么,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是不是因为梁启超说过,就是对的呢?我觉得正确理解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还应该结合原文,不能只看这一句话。

“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全章如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那么,在这里,“不敢为天下先”表达的是消极的逃避思想吗?是明哲保身的思想吗?我看不是。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不敢为天下先”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是做“器长”,做老大。也就是说,“不敢为天下先”本意并不是当缩头乌龟,并不是明哲保身。

武之璋还说,“不敢为天下先”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样,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怠惰的一种想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武之璋并不真正理解“无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消极思想,而是积极思想。

老子说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是积极的无为。何谓积极的无为?就是克制自己的干涉意识,不要乱动,让事情顺其自然。当然也得承认,这种思想不是具有普适性,只适用于一部分情况。

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这话意思更清楚,即不要乱动,不要多动,而是要少动,在必要的时候才动。“无为”,后面还有“无不为”,“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即常说的“无为而治”。



所以,“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说无所作为,不是说不思进取,不是说甘于退缩,也不是说明哲保身,更不是说懦弱、奸滑、逃避。武之璋与梁启超对“不敢为天下先”的理解,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不敢为天下先”,本质上是一种进取的方法,是一种策略,这种思想当然也就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其实,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唯有积极者,才会考虑不敢为天下先,即对进取方式的选择。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懂得,“不敢为天下先”同样不具有普适性,不是说任何方面都“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武之璋说神农尝百草,说辛亥革命,甚至说什么文明进步,这都是不沾边的,都是曲解。

“不敢为天下先”是警惕冒进的危险。举朱元璋的例子,一看就明白了。说到朱元璋,估计有的人想到了一句话,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缓称王”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但却不是不想称王。



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想争天下第一,反而是很想争天下第一。如果不想争天下第一,那就谈不上“不敢”了。不去争,不想争,还有什么敢不敢的。比如,对于唐僧来说,就谈不上敢不敢去泡妞。

所以,“不敢为天下先”也就不能说的懦弱了,更不能说是逃避了。朱元璋缓称王,那是懦弱吗?那是逃避吗?那是策略!那是智慧!那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手段!这才是真正的“不敢为天下先”。

那这句话被理解为奸滑,对不对呢?我认为也不对。自我保护是人之天性,是本能。识时务者为俊杰,顾忌冒进的风险,采取不敢为天下先的策略,静观其变,相时而动,这是智人生慧,何言奸滑?

看到出头的风险,自己不愿意出头,却怂恿、欺骗别人出头,等别人用身体扫过了雷,安全了,自己才行动,这才叫奸滑。你贪功冒进,抢在别人前面踩了地雷,反过来说身后的人奸滑,这没道理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