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少 “人掩其书” 高手,如李白、杜牧等,或诗文太知名,或人生太传奇,掩盖其书法造诣。欣赏他们书法时,常令人惊艳。
魏晋南北朝知名书法家有钟繇、二王等,陶渊明水平超凡,曾获武则天、狄仁杰称赞,“草圣” 张旭、怀素都学过他的字,可人们只知其写诗赋。
《五柳先生传》等是初高中必学文言文,《采菊》需全文背诵,说 “陶渊明是书法家” 很多人觉得荒诞。他仅《拟古九首帖》一幅作品传世,曾被南朝、隋唐收入宫中 。
谈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便会在人们心头泛起、脑海浮现。此句勾勒悠远闲适田园景致,彰显其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隐逸气质。
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陶渊明这位非凡诗人与文学家活跃于世。他作品意蕴深邃,人格魅力非凡,佳作与风采至今仍广泛传扬、广受赞誉。
陶渊明才情超拔,不仅在诗歌、散文写作领域有所建树,在书法领域也独具风格,呈现魏晋文人高雅气质。其书法作品清逸洒脱、超凡脱俗,在书坛声名远扬,品味时如沐清新气息,能将人带入宁静理想天地 。
陶渊明的书法作品布局精妙,疏密得当,用笔娴熟精妙,线条灵动流畅,笔势与气韵相辅相成,字里行间充满自然呼应与流转,毫无凝滞之感,给人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其字迹挺拔而飘逸,灵动且秀雅,洋溢着浓郁的文人气质,宛如让人目睹东篱下菊花绽放,金黄满园,菊香在笔墨间悠悠飘散。
当下,让我们共同品鉴陶渊明的这幅书法佳作,其书写内容出自他本人所作的《拟古杂诗九首》开篇那一首 。
陶渊明之作,诗风清新自然、意境高远,尽显淡泊之志,其书法亦独具魅力,笔触间流淌着古朴醇厚、典雅平和之韵,堪称后世临摹研习的楷模。
史书里有不少相关记录,于陶渊明的书法原作之上,留存着众多不同时期名人所题的跋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一代贤相狄仁杰,还有宋代状元王十朋等,皆在其列。这些珍贵题跋,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亦从侧面彰显出陶渊明书法艺术在历代文人雅士心中无可替代的尊崇地位。
在武曌的认知里,陶潜的书法恰似空谷中的幽然兰花,全然是自然之态,毫无雕琢痕迹。哪怕未被众人关注,也依然独自展现出非凡的风采,因此武曌对其书法极为尊崇。武则天更觉得,陶渊明的书法与他的诗文一般,皆臻至极高的艺术水准,足以千古流芳,泽被后世。
清朝时期,有一位考中进士的文人,于陶渊明所遗书法真迹之上留下题跋,其笔触间处处流露出对陶渊明书法的倾心赞赏之意 。他表示,回溯至晋代,陶渊明在品德与才学方面堪称卓越,展现出超凡脱俗的风采。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的书法成就却在历史长河中鲜少进入大众视野,未得到太多的关注与讨论 。这位进士在辛酉年,有幸得见陶渊明的草书杂诗,那古拙苍劲又流畅自如、墨迹灵动鲜活的风格,令他赞叹不已,以至于每次观赏都爱不释手,难以忘怀。
从古人于相关作品上留下的题跋内容中能够明显看出,陶渊明的书法之作备受推崇,赞誉有加。这些评论既对其书法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予以认可,也展现出其作品于漫漫历史进程里的深远影响力与传承价值。
在书法界,陶渊明墨宝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传世拓本或许非其亲笔,甚至可能是民国陈尔锡仿作,众说纷纭难统一。但在这场真伪辩论中,我觉得即便不论是否为陶渊明所写,其高超艺术水准和浓郁古法意韵都极具价值,值得珍视学习。这些作品风格独特,承载古代书法精粹,如宝藏殿堂,给予我们珍贵艺术润泽。
《拟古九首帖》结字奇崛多变,因字赋形,纵长连绵,呼应有序,字径大小错落,险而稳,极具动势与立体感。线条起伏,章法疏密得宜,天然无做作,魏晋风流满纸。此帖含正宗魏晋笔法,是唐草 “老祖宗”,文、书双绝,气韵、笔法兼备,堪称 “神品”,值得临摹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