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都粮食博物馆作为北京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百年工业遗产大磨坊面粉厂旧址而建,自2019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正式开放以来,已成为展示北京粮食历史与文化的特色名片。

01

历史背景


园区前身为1918年成立的天民机制面粉厂,历经“唯一”面粉厂、永定门粮食加工厂等阶段。1982年,这里诞生了中国首条日本引进的油炸方便面生产线,生产的“天坛牌”方便面承载了一代北京人的记忆。1992年与法国企业合资后,升级为现代化面粉厂,直至2014年关停迁址,转型为文创园,保留红砖建筑风格及老设备如清粉机、磨粉机等,延续工业基因。





02

展陈内容与特色展区


1. 粮食历史与农耕文化

博物馆以“追本溯源,粮食寻根”“千古运河,帝都漕运”“首都粮仓,民生保障”三大篇章展开:


古代工具:展示扇车、石磨、踏碓等粮食加工工具。其中,扇车(西汉时期发明)比欧洲早1400年,体现古代农业智慧。






漕运文化:通过数米长的微缩景观再现明清京杭大运河“开漕节”盛况,展现“南粮北调”的漕运历史,呼应“漕运兴,国运兴”的古代理念。



京西稻故事:以“走马灯”投影形式讲述康熙年间引入玉泉山稻种、经三代帝王培育成皇家御米的历程,其米质晶莹、粥香独特,2009年入选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老北京市井场景复

原大和恒粮店:复刻1915年创建的老字号粮店,掌柜塑像手持杆秤,货架堆满米面,还原市民购粮场景,与全聚德、瑞蚨祥齐名。

胡同酒馆:如“和顺居”酒馆,展现三教九流汇聚的市井文化,店内张贴“莫谈国事”标语,重现老北京百姓生活风貌。





3. 计划经济与粮票记忆

粮票展陈:展示1953年北京市首套粮票“开门票”,记录从儿童到工人不同定量配给制度,见证计划经济时代粮食供应的艰辛与变迁。1993年粮票取消,标志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






微缩场景:通过粮田、收割、储运等场景,结合粮票、菜谱等实物,串联起从生产到餐桌的完整链条。





4. 科技与互动体验

鉴别知识:提供新陈大米辨识方法,观察米粒色泽。

多媒体互动:儿童可通过答题游戏学习粮食知识,弧幕影院播放《仓廪愈实 大国粮仓》影片,增强沉浸感。



03

社会意义与教育功能


文化传承:通过500余件老物件、400余幅照片及8处微缩场景,展现北京粮食行业从传统到现代、计划到市场的转型。

节粮教育:展板标注拼音的“节粮儿歌”引导儿童珍惜粮食,世界粮食日主题活动深化公众对粮食安全的认知。





04

参观信息


位置:博物馆位于南二环永定门城楼西南角的大磨坊文创园内,紧邻南中轴路,地铁14号线永定门外站A口步行约5分钟可达。

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1:00、13:30-16:30(周六日闭馆)。

费用: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结语


首都粮食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记录粮食历史的展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从漕运辉煌到粮票记忆,从农耕智慧到科技农业,它以多元视角呈现“一粒米”背后的家国故事,成为市民感悟粮食安全、传承节俭美德的重要窗口。正如馆内展陈所言:“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这座博物馆以粮为媒,书写着北京城的民生史诗。


04-23热文

04-17热文



微信号丨大美科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