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6月,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发动内战,解放战争爆发。

面对数目庞大,武器精良装备充足的国民党,解放军不论是在兵力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水平,当时很多人一度认为,这场战争的结局早就注定了。



仅仅三年的时间,解放军就完成了这场史无前例,以少胜多的逆袭。

然而分析原因究其根本,我们能发现解放军之所以站在人民一边,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土地改革这一项举措功不可没,战场上甚至连不少国民党士兵都因此倒戈。

那么当年的土地改革到底改变了什么?又为什么会被全国人民推崇呢?

迫在眉睫的土地改革

旧中国近代土地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红军时期,毛主席确立的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形成的土改政策,对抗几百上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尤其在当时清朝后期,老百姓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更为艰难。

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大、剥削严重,是老百姓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加注在身上的重担,直接导致他们要长年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



如果这时候再加上地主和乡绅恶霸的欺压,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像杨白劳和喜儿这样层出不穷的悲剧。

事实上关于土地改革这一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也曾有过这个设想,但自“四·一二”后蒋介石背离中山先生思想,代表的是当时大财阀、老阿公的利益,自然也不会提及土地改革的事。

不过共产党方面一直都没有放弃土改的想法,为的就是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从而改善普通老百姓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因此1928年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第一块根据地后,立即以此为中心,开始了针对周边省份和地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这一措施立即得到民众的支持,老百姓们得到了土地,保障了生存环境,能够吃饱穿暖,也不会有地主乡绅欺压,因此幸福感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也开始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不过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当时国内的矛盾焦点开始转移,全国军民一心抗战,自然也顾不上继续打土豪劣绅,因此这一阶段的土地改革只能暂时搁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经济依旧面临严重问题,即便是经过土地改革的老百姓,刚刚经历战争的生活依旧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内战,以及有可能卷土重来的土豪劣绅,普通民众的生活可能会再次受到冲击。

为了改变国内经济状况,也为了加速农村发展速度、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适应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共产党决定重启土地改革制度,打仗和土改同步进行,誓要彻底改变中国农民的生活,彻底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全面消灭封建剥削。

于是1946年5月4日正式发布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大纲,开启了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以根据地为中心的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纵观旧中国时期,我党对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更加清楚土地改革能够带来怎样的助力。

以第一次土地革命为例,当时的红军只有井冈山一个根据地,但是通过土地改革,得到了周边民众的拥护和信任,很多人自愿加入到红军队伍中,从最初的一万余人发展到长征之前,红军巅峰时期人数已经超过了30万人。

到了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解放战争开始之前,国内的矛盾已经发生了转移,中国的未来如今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以国民党为中心,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二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答案依旧显而易见,可当时我党的主要问题是,解放军和国民党战力对比相当悬殊,国民党有西方国家支持,以大城市为依托,又占据着中国四分之三的土地,而这一场仗国民党又一定要打。



因此想要赢得战争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就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其主要途径只有一个——依靠人民。

而想要得到民众支持,就要继续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百姓的日子好过,自然就会“得道多助”,也能够支持我党进行长期战斗。

于是1946年5月,中共正式下达满足农民土地革命需要的相关指示,决定重新开启土地改革,进行反奸、清算、减租、退租等相关斗争。

该行动指示一经颁布,立即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适当更改具体执行办法,除了穷凶极恶的大土豪、劣绅,一般不会没收解放区内地主们的土地,可以采用适当赎买方式,达到让普通农民“有地可种”的目的。

截至1947年上半年, 整个解放区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区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以晋冀鲁豫解放区为例,1946年10月就已经有两千万人口获得了新土地;东北新解放区, 也已经初步完成了土地改革前针对地方封建势力的扫清工作,截至1947年7月,已有约630多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改革新增土地5000多万亩,达成了人平均8亩地的好成绩。

在这股东风之下,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支持率再度攀升,民众的觉悟也大大提高。

从1946年5月开始试行,到了当年10月就有30万人加入到解放军队伍中,极大解决了解放军的兵源问题,也因此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就取得了歼敌112万的战绩,同时也反映出了土地改革这一措施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因此以《五四指示》为主要行动纲领的土改过渡政策,得到支持和践行后,随着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推进。

1947年7月开始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制定了一套正式、彻底平分土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该文件中正式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在村中设立乡村农会予以接收,并由他们将所有土地进行统一公平分配,在这项措施中,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将在土地的质量和数量上获得一个公平的数字。

该《大纲》的推行标志着解放区土地改革正式开始推行,与以往的试点和试推行不同,它第一次在法律上进行了规范。

为了保证该政策的公平,也为了监督具体实施过程,中央向各地派出了工作小组,他们深入农村,手把手帮助农民彻底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思想和行动双管齐下的方式,从根源上让农民和老百姓真正站起来。

《大纲》实施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的同时也提高了觉悟,有不少积极分子和农民选择加入到解放军队伍中。

而一些没有加入到解放军队伍和不想离开家乡的民众,也开始自发在当地成立了不少民团、农民协会和妇女儿童组织。



这些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守卫村庄、家乡,帮助解放军解决粮食、军需、医疗等后方问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越来越多的民众站在了共产党和解放军背后,这就意味着国民党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他们的身后只剩下了大资本家,以及一些朱门酒肉臭的所谓“上层人士”。

军队人数多少和装备优劣或许能够左右一场战斗,但能否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内核,显然国民党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在乎打着补丁、连饭也吃不饱的老百姓。

丢失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支持,这才是国民党之所以会输掉战争的症结所在,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一开始就已经初露端倪。

到了后期甚至连国民党军队内部都开始了倒戈,国民党战士也是底层民众出身,他们也是普通人,在看到家乡人民分得土地,即将过上好日子,他们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



土地革命揭开国民党失败内幕

一件事情的衰落和失败,往往是从内部开始,也是从内部打破,即便来自外在的压力再大,内部如果没有问题,这个改变的过程都会十分艰难。

国民党的失败就是如此,他们从一开始的自信满满,到失败后的不可思议,除了咎由自取根本想不到别的理由,这也就很好说明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而共产党选择的道路是正确且符合民众利益的。

也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土地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顺利实施。

这也让共产党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这种情势下,会越来越孤立,并逐渐丧失所有优势,即便他们手中握有精良的“美械”、“德械”,这些都不足以弥补他们在战争中逐渐显露的劣势。



还是以解放战争开始前的双方力量对比为例,当时国民党控制了中国七成以上的土地,总兵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30万。

此外还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力支持,多少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像不要钱一样运到国民党军队手里。

反观共产党,解放战争开始后总兵力也只有127万,而且就是这个数字也有水分,因为其中只有约61万人拥有战斗经验,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战斗武器,勉强能够和国民党军队拥有相较的实力。

而且解放军队伍当时还没有空军海军,全中国为数不多的战斗机和战舰全部掌握在国民党手里,完全不敢奢望制空权和制海权。

不要看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因为接下来将看到的是,国民党是如何输在没有上前线的66万解放军手里。



作为后方留守力量,我党的66万同志在中央安排下,前往各地建立解放区根据地,并随时根据中央政策管理地方,其中土地改革能够如此顺利实施,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这种优势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够凸显。

比如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凭借各方面优势,先后打了几次胜仗,解放军也是接连后退,可这种局面仅仅维持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发生了逆转。

其标志就是1947 年7月的鲁西南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军部队取得了歼敌6万的好成绩,接下来就开始了战略反攻,并以挺进大别山为标志开始向外围和内陆中心地区渗透部署。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解放军就在不断地胜利中向国统区持续推进。

1948年6月豫东战役解放军歼敌9万,9月辽沈战役爆发,在中央指示下,林帅带领包括东野军在内的70万兵力,歼敌47.2万人,要知道当时与林帅对垒的国民党兵力也才50余万,结果几乎是全军覆没。



随后的平津战役又歼敌52万,大决战淮海战役歼敌55万,解放军一步步击碎了国民党的所有防线,完成了绝地翻盘,取得了最终胜利。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看到什么?人数上的逐渐持平,以及战略上的碾压,战略姑且不提,短时间内提升军队数量,却有至少一半原因是土地改革。当时的老百姓到底有多支持解放军?

他们甚至会倾家荡产支援前线战斗,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家里人口多的,老少爷们一起加入解放军队伍,比如山东广饶的商家连,全村青壮年全部上了前线。

不能上前线的妇女和其他同志也没闲着,他们在后方保障粮食和其他物资,让前线的老少爷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沂蒙六姐妹”就是其中典型,她们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号召全村乡民在仅仅半个月里就做了5000多双鞋和15万斤煎饼,在开战前夕全部送到了前线。

淮海战役期间,你根本想象不到有多少人在后方支持了这场战斗。



543万民众!他们用各种土办法,跋山涉水也要将物资运送到前线,这才保障了战斗中武器弹药等关键物资的供应,让解放军打了解放战争期间最大的一场战役,这些行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土地革命带来的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革命不仅得到了解放区老百姓的支持,连国民党战士内部都影响颇深,一些老百姓在土改期间,还会给在国民党队伍中服役的亲友带信,告诉他们老家土改,家里分得了土地的好消息。

接到信的国民党战士也十分振奋,他们当初为什么要当兵?还不是因为家里穷,吃不饱饭,没有地种?

如今家里有地就意味着下一年不缺粮了,能吃饱穿暖,一年只需要农忙两季,其他时间还能找点其他活儿补贴家用,既安全又稳定,日子这么好谁还惦记打仗拿命换钱啊?

于是大量的国民党底层士兵军心动摇,他们巴不得队伍赶紧输了,这样就能回家种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想得再美一点,是不是回去后可以争取一下加入解放军部队?



有这种想法的国民党士兵越来越多,甚至在辽沈战役期间还出现了国军士兵“放弃挣扎”,直接扔下武器坐等解放军收编的场景。

之后的几场大型战役中,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甚至发展到了短时间刀戈相向的情况,前脚刚被解放军俘虏,紧接着就被收编去打国民党,还干劲十足。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更多的国民党战士看到了曾经战友的好生活,仗就更打不下去了,在这种情绪之下,有些队伍打都不想打,直接选择投降。

据统计,从1946年7月到1949年7月之间,俘虏、改编、起义的国民党人数约为450万,其中有280万人选择加入解放军队伍中,直接为解放战争增加了筹码,奠定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结语:

正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大众才能翻身做主,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土地改革政策之下,他们可以吃饱饭,可以穿上棉衣,可以少打几个补丁,这不就是旧中国民众向往了半个多世纪的稳定,是对千年封建制度的颠覆吗?

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它改变了所有中国贫苦农民的命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它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让曾经中国农业大国的优势不断凸显。

中国人手里有粮,才能心里不慌,才能在之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

参考资料:

【1】李雪强段恩雄.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 江西省团校学报,2002(4):37-38.
DOI:10.3969/j.issn.1672-2108.2002.04.017.

【2】郭葳,高世鹰. 论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经验[J]. 文存阅刊,2019(9):200. 【3】高云昌.多视角认识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J]. 招生考试之友,2021(23):33-34.
DOI:10.3969/j.issn.1672-3902.2021.23.016.

【4】付双龙.浅析解放战争时期改造解放战士的工作[J].军事历史,2014(3):50-52.
DOI:10.3969/j.issn.1002-4883.2014.03.010.

【5】李连清.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6):29-32.
DOI:10.3969/j.issn.1674-8824.2008.06.007.

【6】《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黄锦华、刘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