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图据受访者
地处四川南部的大凉山,崇山峻岭下,阳光倾洒,野花幽香,山泉叮咚。高山之上,较高的海拔,赋予了这里离天空很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绿色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不少优质的农特产品。
要想获得原生态的农特产品,则需要沉下心、静下来一步步地深入寻找。90后姑娘何桂枝就是其中一员。
2013年,刚大学毕业的何桂枝和凉山男友一起回到了大凉山。在这里,她从一个养蜂小白,逐渐成了一名酿蜜高手,她的蜂蜜事业也从铁锅煮瓶,发展成了如今标准化的“蜂蜜王国”。这样一位大凉山的“蜂蜜女王”是如何“酿成”的?本期“凉山新面孔”,聚焦何桂枝的成长故事。
何桂枝和她的蜜蜂
凉山
新面孔
从一杯蜂蜜水开始
义无反顾奔向大凉山
谈及来到凉山的缘由,何桂枝笑着说,是因为爱情。“有一天,我和凉山男友回到家里,他给我泡了一杯浓浓的蜂蜜水,在喝下去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和小时候奶奶给我泡的那杯蜂蜜水一模一样。”
这杯蜂蜜水,让何桂枝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感到了温暖,与此同时,这名年轻的女孩也感受到了凉山蜂蜜的“资格”。
当地农户在养蜂基地取蜜
在男友亲戚家的蜂场里,何桂枝第一次见到了雪白色的苕子花蜂蜜、清透如水的槐花蜂蜜、琥珀色的百花土蜂蜜……各式各样的蜂蜜,让何桂枝大开眼界。当时,只有22岁的何桂枝和男友决定,要让大凉山的蜂蜜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好蜂蜜。
但当何桂枝回到家,向父母提及自己的决定时,立刻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我爸妈觉得,好不容易读完大学,结果跑去大凉山,一开始是坚决不同意的。”再三说服不过,何桂枝还是背上了行李,踏上了去凉山的火车,“我就觉得农村大有可为,想做出一番事业证明我自己。”
何桂枝带着大学生们一起直播卖蜂蜜
凉山
新面孔
三年走遍凉山
只为找到最“资格”的蜂蜜
要想让更多人知道凉山的好蜂蜜,那就要先找到好的蜜源。“到底什么样的蜂蜜才是好蜂蜜?”这个问题困扰了何桂枝很久。
与其在家里苦想,不如踏出家门挨个寻找。就这样,何桂枝和男友花4万块钱淘来一辆二手皮卡车,几乎每天都奔波在路上。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除了要跟蜂农们深入交流、品尝不同的蜂蜜,手里的本子上还要记录各种标准变化带来的蜂蜜品质变化。
蜜蜂产蜜
光靠听说,自然不能知道好蜂蜜是如何酿成的。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小白,何桂枝只能跟着蜂农们一步一步地学。“天天都被蜇,到现在也是一样,经常被蜇得来哭,已经记不得哭过多少次了。”何桂枝说,上一个包还没消,下一个包又鼓出来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何桂枝也没有想过放弃。
3年时间里,何桂枝几乎走遍了整个凉山。她的手臂上仍不时出现蜜蜂叮咬的痕迹,一些红色的鼓包慢慢变成了黑色的痂,皮卡车的公里数累积到了12万公里。就是在这样的坚持和努力下,何桂枝和男友逐渐找到了好蜂蜜的标准。
蜂蜜需要经过专业检测
凉山
新面孔
“2500、5、15、98%、0”
万千次尝试下找到了标准
好蜂蜜的标准是什么?
“2500、5、15、98%、0。”何桂枝给出了一串数字,“意思是,蜜蜂采的蜜来源于大凉山海拔2500米以上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蜂场方圆5公里以内没有大面积农业,没有工厂、养殖场,蜜蜂的水源没有污染;蜂蜜必须经过15天以上自然成熟的过程,给蜜蜂充分的酿蜜时间,让封盖率达到98%以上;养殖过程中,禁止喂养任何抗生素,禁止任何非蜂蜜的饲料喂养,灌装过程中,不能使用高温、不能接触生水。”何桂枝解释说。
要想收到如此严格标准的蜂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拿抗生素来说,通过常规检测,我们很难判断蜂蜜中是否含有抗生素,而在蜜蜂养殖过程中,有许多蜂农为了保障蜜蜂不会生病、提高蜂蜜产量会喂食抗生素。”何桂枝说,为了“守住”这些标准,他们只能突击抽查蜂场、不定期巡检蜂场,在蜂农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出现在他们的蜂场。同时,一旦发现有药物的包装,或者取样送检结果不符,何桂枝都会终止与蜂农的合作。
“蜂农一开始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严格的标准,但是为了保证蜂蜜的质量,我们必须有所坚持。”事实证明,高标准的蜂蜜,销量确实更好。这份坚持也让何桂枝真正在众多大凉山蜜蜂养殖人中站住了脚。
“目前已有30多户蜂农与我签约,按照这个标准来养蜂采蜜。现在我们也建了养蜂基地,成为中国养蜂学会的理事会员,还聘任了云南农业大学蜂学系的专家做我们产业的指导老师。”一切,都在向着更专业的方向迈进。
工厂生产的蜂蜜
从大锅煮罐到自动化灌装
造就年产值超2000万的“蜂蜜王国”
12年的时间里,靠着一身韧劲,何桂枝的“蜂蜜王国”逐渐有了雏形。何桂枝还清楚地记得,2014年,她接到了第一笔“大单”——1900元。从用开水煮罐子、人工灌装蜂蜜起步,在一步步挖掘好蜂蜜的路上,何桂枝也在寻找自动化灌装和批量化生产的途径。
2017年10月,一个标准化的工厂主体完工。2018年,一条自主研究开发的原蜜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正式开动,每小时可以完成1200瓶的蜂蜜原蜜灌装。如今,何桂枝的工厂里一年销售蜂蜜约200吨。
意识到不能只靠原蜜销售,何桂枝大胆创新,把蜂蜜做成其他产品,例如加入桑葚,做成蜂蜜桑葚膏等,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同时,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她所创立的大凉山本土蜂产品品牌“小酿蜜”,也登上了平台好评榜、回购榜等多个全国第一。“未来我们还将开辟更多的新赛道,打造更多‘蜂蜜+’的产品,让更多人体验到大凉山的好蜂蜜。”
从家里的小铺面搬进标准化工厂,有了冻库、检验室、全自动灌装线,何桂枝的蜂蜜事业也从铁锅煮瓶,发展成了如今标准化的“蜂蜜王国”,她成为这个王国里的“女王”。事业“甜蜜丰收”的同时,何桂枝也和男友喜结连理。看着女儿的生活过得红火甜蜜,何桂枝的父母也开始认同女儿当年“任性”做下的决定。
何桂枝向当地农户捐赠蜂箱
从这片土地收获了甜蜜,何桂枝也想让更多凉山村民靠着养蜂酿蜜“富起来”。“我给西昌市柑桠村的村民免费捐赠了100个传统的木桶蜂箱,安排技术员对村民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只要村民能够按标准来养蜂采蜜,产出的蜂蜜就全部回收,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养蜜蜂,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甜蜜。”
5月12日,何桂枝还来到昭觉县梭梭拉达村给当地的脱贫户捐赠了10个蜂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初是这些蜂农教会我如何与蜜蜂相处,如何采集最优质的蜂蜜,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持和热爱,现在我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收获回馈给大凉山,让更多农户收入提高,日子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