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米SU7在安徽境内的一次严重车祸,彻底改变了整个新能源车企的智驾宣传格局。之前整个行业对智驾的宣传过度且偏颇。开展治理近一个月,车企的线下销售,还未完全摆脱对旧有销售话术的路径依赖,哪怕销售中仍在强调智驾只是下意识的。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强调:“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根据公告,工信部已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必须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例如“L2级辅助驾驶”。此外,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新要求出台已近一个月,各车企的落地执行效果如何?5月10日,《中国企业报》先后探访北京市内的7家新能源汽车门店发现,虽然各车企的网络端口以及门店的宣传屏幕上均已对智驾宣传及时“改口”,但“智能驾驶”依旧是线下门店工作人员习惯性的宣传用语,而部分车企在发给消费者的宣传资料中,依然采用未修改成“辅助驾驶”表述的旧版资料。

行业普遍认为,监管要求日益严格是趋势,消费者的辨识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不会轻易被误导。将有利于车企摆脱过度依赖概念炒作和制造噱头的营销模式,努力在安全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海报已改,但销售话术仍有传统依赖

自工信部的公告发布后,“智能驾驶”正在淡出各车企宣传的“C位”。

5月10日,《中国企业报》先后探访了北京市区的理想、蔚来、极氪、乐道、比亚迪、小米、小鹏7家门店。咨询过程中,仅乐道、蔚来两家销售人员强调了“辅助驾驶”这一概念,其他几个品牌的销售人员均在介绍车辆性能时仍在大量使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词汇,但他们已经不再提到曾经大量使用的“脱眼”、“脱手”等词汇。

乐道销售人员表示,在售车型配备的是辅助驾驶,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的功能完全一样,甚至更强大,仅仅是表述不同。

探访中,7个品线下门店的销售人员基本不再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强大过多突出。蔚来工作人员直言,各款车型的智驾算力有限,没办法自己左右转弯,但识别红绿灯没有问题, “现在国内批准只能做到辅助驾驶,我们是辅助驾驶为主,智驾为辅。”

应该说,过去各车企的销售教材应该突出了对智驾功能的强调,销售人员长期适应了旧有话术,可能在短期内还会下意识带出原来的概念。

除了线下门店销售人员的推介,店内屏幕、品牌网络端口也是重要宣传渠道。《中国企业报》发现,上述品牌的店内宣传大屏和官方网站介绍中,驾驶系统的相关介绍均已发生明显改变。


(理想、小鹏、小米的宣传用语已更改为辅助驾驶或智能辅助驾驶)

例如,小米汽车官网、App的订购页面显示,“智驾”已经更名为“辅助驾驶”。“XIAO MI Pilot Pro”统一表述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XIAO MI HAD”表述为“端到端辅助驾驶”。更名之前,这两个系统的对外表述分别为“小米智驾 Pro”和“小米智驾 Max”。

理想门店电子屏幕上相关介绍为“理想高级辅助驾驶AD Max,全场景导航辅助驾驶(NOA)”;小米汽车订购页面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代客泊车”也被修改为“代客泊车辅助”;比亚迪仰望U8L的标配“天神之眼A”后缀则由“高阶智驾三激光版”变更为“驾驶辅助三激光版”。


(仍有车企在宣传中使用智能驾驶表述)


(蔚来的旧版宣传资料中使用的是智能驾驶表述)

但当《中国企业报》向门店工作人员索要电子版资料时,发现蔚来、极氪等品牌的部分门店依旧给出了带有“智能驾驶”字样的宣传资料。对此,这些销售人员表示,这些都是旧版资料,新资料正在更新中。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上述品牌,其余一些新能源车品牌也已经改变对“智驾” 的称谓。而还有一些品牌则显得“若即若离”。例如,特斯拉已将FSD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阿维塔11、阿维塔12和阿维塔07这三款车型的宣传页上,“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驾3.0”的宣传口径仍然存在,但又加上新的提示:高阶智能驾驶仅为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操作。

此外,据央广网报道,在4月23日举行的上海车展上,除了车企,技术供应商也对涉及智能驾驶的宣传口径都进行了调整。车企展台上均未看见“高阶智驾”“解放双手”等字样。在这次上海车展上,针对智能驾驶的传播并未因此停止,只是,很多车企、技术供应商的传播话术都进行了相应调整。

实际上,即使没有此次整顿,目前市面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均属于L2级别的自动驾驶,即辅助驾驶,驾驶系统具备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的功能,驾驶员不可“脱眼”,驾驶操作由人类驾驶员主导。而L3级别下,驾驶系统可以在特定环境下完全接管驾驶任务,驾驶员完成“脱眼”。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技术总监孙辉公开表示,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如果出现事故,事故的责任由车企或智驾系统承担,若车企在当下无法接受,那么再高的水平也不会是L3。

因此,小鹏、小米等企业负责人曾多次在国内公开场合承认,目前市面上没有真正的L3级别自动驾驶的车型。


行业规范发展,智驾才能更安全

3月底,安徽境内一辆小米SU7在使用智驾功能行驶时,遇前方施工现场障碍物后发生碰撞,此后车辆发生燃烧,车内三名女生不幸罹难。这起事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关部门开始重新审视智驾技术的安全边界。

4月16日会议后,一众新能源车企纷纷对智驾宣传改口。

其实,在小米安徽事故发生之前,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和召回管理,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新技术规范应用。

《通知》要求在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中,补充增加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OTA升级信息有关技术参数,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品准入和生产一致性管理,并向市场监管总局备案,保障汽车产品缺陷调查和召回管理顺利实施。企业要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及OTA升级活动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确保控制策略合理,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确保在开发、生产、运行等阶段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但《通知》似乎并未在销售端影响到车企的对智驾的宣传口径,直到小米安徽事故发生。在此之前的多年中,车企对智驾的宣传实际已经偏航,过度的不准确宣传让很多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实际能力产生误解,部分驾驶者甚至出现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月17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受访时表示,宣传表达是连接产品与用户认知的关键一环,必须以真实、清晰、负责任为基本原则。企业应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T 40429-2021等相关规定,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命名、表述方式与宣传内容。

对智驾的过度和不准确宣传,法律风险同样巨大。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撰文指出,根据《广告法》相关规定,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2级辅助驾驶描述为 “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刑法》的相关规定,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在更严格、规范的监管标准下,智能驾驶行业或将孕育出新的发展机会。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公开表示,“首先,AI赋能辅助驾驶将走向更务实的路线,行业重心将转向“轻地图依赖”和“低成本高性能”方案,其次,政策协同将促进技术标准化,车企有机会参与制定‘辅助驾驶功能分级认证’等标准,掌握未来行业的话语权,最后,硬件供应商需加快推出具有“安全冗余”能力的产品,帮助车企快速达成合规要求。”


作者:崔铭格

监制:张剑

编辑:李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