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镇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距西安市政府驻地(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约67公里;位于蓝田县西南部,距蓝田县政府驻地(蓝关街道县门街29号),约18公里。


2011年末,小寨镇辖小寨、西坡、代桥、张沟、牛心峪、后沟窑、上湖、下湖、大河、张山、蔡岩、头庙、田村、南沟、牛角沟、董岭、黑岩沟、南寨、滩芝、余家沟、百神洞、十回厂、下岱、上岱24个行政村;下设94个村民小组。


2020年6月,经合并调整,小寨镇辖小寨村、西坡村、代桥村、牛心峪村、蔡岩村、关庙村、南寨村、余家沟村、十回场村、湖滩村、董岭村、岱峪村等24个行政村。


本篇文字内容取自2015年12月出版的《西安村落记忆》(下卷),此书由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以2012年为时限,记述西安行政区域内存在过的村落。


本篇地图资料来自2024年5月西安市民政局发布的“西安市镇街地名图集网络版”。


小寨村


位于蓝田县城以南20公里,地处秦岭北麓终南山下,岱峪河畔。东临牛角沟村、黑岩沟村,南临南寨村、南沟村,西临张沟村、田村,北临关庙村、后沟窑村,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约2.1公里,是小寨镇政府驻地。辖7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即王家庄村、小寨村、小寨沟),551户2118人,以姚、荣、耶姓为多。

村境内驻有小寨卫生院、信用社、小寨寄宿制学校以及工矿企业水泥一厂、三厂、四厂、五厂等企事业单位。设有村卫生室、村综合办公楼、文化广场等娱乐场所。

1966年,共有218户986人,房屋都是土坯房,道路窄小,出行不便。改革开放以来,80%的村民都住上楼房,闭路电视、电脑、手机、摩托车得到普及,部分村民家中购买了小汽车。1992—1993年,村子将主干道路进行改道,拆迁36户房屋,新修宽10米,长1.5公里公路,并安装路灯;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现正在进行人畜饮用水入户工程以及道路两边排水、绿化美化工程,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发展建设之中。

南沟村


地处小寨镇之南,秦岭北麓,依山傍水,距蓝田县城24公里、镇政府3公里。东临滩芝村、余家沟村,南靠大河村、牛信峪村,西接张沟村、田村,北依小寨村。由草沟、寺沟、南沟三条沟组成,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辖4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即草沟、寺沟、南沟。新中国成立前全村87户400余人,2012年216户807人,以任、瞿姓为主。境内有梅花山两座,古庙一处,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过庙会,香火旺盛。石灰岩矿丰富,尧柏水泥有限公司破碎工业基地建在南沟四组境内。

原名寺沟村。境内在唐朝修建会胜寺,明万历年间重修,清代多次修葺,遗址尚存。寺沟以寺院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及“四清”运动破四旧中改名为跃进沟大队,后又恢复原名寺沟大队。因原草坪乡有个寺沟村,由于在一个县内不能有重名村,县地名普查办将该村改名为南沟村,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一个穷山沟,居住鞍间房,夜无隔日粮,以小农经济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观念逐步开放,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同时,大力发展白皮松、核桃树产业以及运输业,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人均纯收入7400多元,达历史最高水平。砖混结构楼房取代了过去土木结构房屋,摩托车、小车走进村民家庭,硬化道路干净宽畅。文化娱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过去庄稼汉要得乐,取雨耍社火,如今看电视、跳舞蹈、扭秧歌、敲锣鼓、放烟火,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董岭村


位于小寨镇北部,距蓝田县城16公里、镇政府3.5公里。东接牛角沟村,西至焦岱镇老虎沟村,南临黑岩沟村,北与前卫镇杨木寨村一路之隔,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坡,环境优美的村庄。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即张坪、老虎沟。共176户598人,以李、刘姓居多。

人民公社时,因毗邻焦岱公社的“老虎沟大队”而归属该大队,20世纪80年代初上级职能部门为了使各乡镇管辖范围不易混淆,便命名为“董家岭村”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依旧继承祖先遗留下的传统观念,过着自给自足的乡村农耕生活;跨入21世纪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群众观念逐步转变,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由最初栽植500多亩,发展到2010的2000多亩,达到百分之百核桃全覆盖,同时建立核桃加工厂。2010年,人均收入达8800元。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村容村貌整洁,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山村


位于蓝田县西南部秦岭山区,引岱水库以西。山峰纵横交错、林木茂盛、空气新鲜、风景如画、环境舒适,是游乐休闲的理想之地。距县城28公里,东临滩芝村、南至下岱峪村,西接大河村,北连羊茂山村。辖3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即庙沟、黑沟、雨坪、半沟。村民姓氏以王姓为主,均为汉族。有水泥硬化道路4.8公里,村民出行非常便利。

2005年全村66户243人,2012年69户229人。村民依旧继承祖先遗留下的传统观念,过着自给自足的乡村农耕生活;居住房屋至今仍以土木结构为主,部分村民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

村中心有座山峰,名为“堡子”。山峰突兀,周围青松环绕,山顶平坦,约有300平方米,站在山顶小丘之上有种一览众山小之感,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举目远望,一座座村庄尽收眼底。

西坡村


位于小寨镇政府驻地西部3公里处,东邻张沟村,南邻什家桥村,西与焦岱镇张村接嚷,北依焦岱镇焦岱街村,是小寨镇的西大门。一个自然村,辖6个村民小组。牛心峪河穿村而过,柳上公路(焦岱镇柳家湾至小寨镇上湖滩村)横贯村内,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岸。距108省道约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新中国成立前属蓝田县焦岱镇第五保,新中国成立后属蓝田县五区五分的西坡政府,1958年公社化后因大队驻地西坡而命名西坡大队,1966年改名为朝阳大队,1975年恢复原名至今。有7大姓氏,以李、王、马、罗为主。至2010年,全村有330户1340人。

新中国成立初,群众长年从事集体农耕生活,思想观念正统保守。改革开放后,村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得到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外出务工、运输、经商。近几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末的土木结构民房已逐渐被砖混结构的楼房、平房所取代,已占到户数的80%以上。

牛角沟村


位于小寨镇东部,距蓝田县城17公里。东连辋川镇镇安家山村村,西接后沟窑村村,南与小寨村相接,北临董家岭村。全村南北约3.2公里,东西约2.1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即荣家、侯家十字、吴家梁。村民姓氏以张、侯姓为主。均为汉族,共180户720人。通村通组路全部水泥硬化,群众出行方便。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以灞桥为峪口,小寨到岱峪基本以荒山为主。灾荒年代,先祖们从山西大槐树下逃荒而来,开荒种地、伐木搭棚、息栖生活。后又由长安区南桑村迁居来部分群众,逐渐形成村落,具体时间已无考。当时有很多野牛在这里生存,人们就把这里叫牛圈沟。后来因这里有南北两条像牛犄角一样对称分开的沟,中间有一道像牛鼻梁的中梁,因此人们又形象地起名“牛角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文化大革命大队、红星大队,1984年恢复牛角沟村至今。

李盈盈,1976年生,1994年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后被陕西省民政厅追认为烈士。

李良斌,1987年生,1998年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后被陕西省民政厅追认为烈士。

代家桥村


位于秦岭中段北麓,距离蓝田县城22公里、镇政府3公里。东、北与西坡村相连,西接焦岱镇焦岱街村,南与牛心峪村相接。全村南北约1公里,东西100多米。辖4个村民小组。村内一条正街,主干道三条,全部硬化,群众出行十分方便。

据载,1644年,田、代两姓先祖由山西大槐树村迁居来陕,初迁时杨、代二族同住树北头,合修一座桥,因为同修故称“大家桥”,村名就叫“大家桥”。清初时期,代姓有人在官府当差,便说大代不分,遂把“大家桥”改为“代家桥”。

新中国成立前属蓝田县焦岱镇第五保,新中国成立后为蓝田县五自五分的西坡分政府,1956年改为蓝田县关键村,1958年后改归百神洞公社西坡管区,后又改属小寨乡管理,称代桥村至今。新中国成立初全村有100余户300多人,合作化时有130多户600多人,至2011年底320户1200多人。有姓氏19支,以吴、代、陈姓为主,现有大学生20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以务农为主,思想观念较保守,住房多为草棚,条件稍好的也不过是土木房屋;改革开放后,群众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青年男女多外出打工,经济条件逐步好转。砖混结构的楼房越来越多,2011年底达130多户,其余为砖瓦房,村内再也看不到草棚和土墙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大河村


位于小寨镇西南的秦岭北麓,距县城24公里,距镇政府7.5公里。全村南北长近4公里,东西宽2公里,总面积的8平方公里。东至张山村,下岱村界,西临上湖滩村,北与牛心峪村、南沟村相接,南与下岱峪村相连。辖3个村民小组,一组张岱峪,二组木瓜园,三组土岭子,基本呈“三梁夹两沟”之势,南高北低,村之南端大溜子海拔2000多米,而北界仙人石海拔不足1000米。以山地森林为主,时而峡谷,时而盆地,耕地295亩。有水泥硬化道路3.6公里,距离县城半小时车程,1小时到达西安,交通十分便利。

因发源于村南的一条贯穿全村的河流而得名。在100多年前先辈逃难开荒居于此。

新中国成立前属关心联,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小寨公社牛心峪大队,为第六生产队,1961年正式成立大河大队;“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为红星公社解放大队,1975年恢复大河大队;1982年社改乡后,恢复大河村沿用至今。村民多为汉族,以李、陈、朱、康、焦、汪、杨、商姓为主。1986年有56户308人,2012年为68户,287人。

新中国成立初基本上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村民观念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扶贫攻坚及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支持下,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外出打工、经商人数逐年增加,经济条件逐步好转。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拉通了自来水,主干道、村组路、入户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电视、手机、电脑、摩托车等已十分普遍,有些村民还买了小汽车。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砖混结构的楼房占总户数80%以上。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村民淳朴,交通便利,是休闲旅游的绝佳选择。

张沟村


位于小寨镇西部,距蓝田县城19公里,镇政府2.5公里。东连小寨村,西邻西坡村,南与大河村相接,北接西坡村。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即李家坪、侯家、焦岭、金家。共96户392人。

一直隶属小寨镇管辖。姓氏以李、侯、焦、金姓为主。

村原名“红旗村”,因张姓村民居住最早,后改名为“张沟村”。村有“金鸡岭”,相传岭上有一只金鸡,每天天不亮就打鸣。有“金豆湾”,是以前淘金的地方。

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泥硬化村组路3.5公里,人畜饮水井一口,设立管道600米,蓄水池两个,安装路灯32盏,垃圾桶20个,健身广场1000平方米,公共服务中心200平方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方面栽植优质核桃1020亩,白皮松400亩。

村四组有一棵皂角树,树身需两人合抱,树龄500年左右。

田 村


位于小寨镇中部,距蓝田县城20公里、镇政府1公里。东临小寨村,西接关庙村,南连张沟、西坡村,北与关庙四、六组及小寨六组接壤。全村南北约1.2公里,东西约2.8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共230户900人。佘小公路穿村而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村因田姓人最早居住,故称为“田村”。村地势一半为坡地,一半为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道路硬化7000米,村民出行方便。建成两个文化广场,面积共为4000平方米,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安装80个路灯,方便群众照明。大力发展白皮松种植业和核桃种植业,栽植白皮松200余亩,核桃树300余亩。脱贫致富工作进展顺利,50%的贫困户基本脱贫。群众生活改善,住房基本为二层楼房。

一直隶属小寨镇管辖。以王、杨姓为主。村内设有小寨初级中学及镇办幼儿园各一所。该村的主导产业是运输业、建设业和核桃产业,运输业占60%~70%。

上岱峪村


地处小寨镇以南20里处的秦岭北麓、方台山下,是岱峪河的发祥地。东南与玉川镇相邻,西与汤峪镇的汤三村相邻,北和焦岱镇的大洋峪村和小寨镇的上湖滩村、下岱峪村相邻。全村南北约3.9公里,东西约2.7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即东沟、大屋场、西沟、老人沟。交通便利。

因地处岱峪河的最上游,以棋盘石为界分之为上下,岱峪处峰子的上端,故取名上岱峪村。

始建于1949年,时有120户410人,现有198户790人。以张、谭两姓为主。20世纪90年代至今每年有二三名学生被大专院校录取。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以务农为主,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观念逐渐转变,出外打工、经商人数愈来愈多,经济条件愈来愈好,住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茅草房转变为土木结构、砖混结构,有部分人已盖起小洋楼。

地域宽广,林地覆盖率达95%以上,空气新鲜,森林茂密,风景宜人,是理想的避暑观光胜地。古迹名胜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钻字石湾、云台山、棋盘石、武王界、铁瓦殿,姚岗寨村。

十回场村


位于小寨镇东南,距蓝田县城26公里、镇政府5公里。东连辋川镇安家山村,南与玉川镇渗金庙村相邻,西邻下岱峪村,北接百神洞村。全村南北约2.9公里,东西约1.9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即曹山、鸽子岔、沟口、龙凤坡。交通便利。

一直隶属小寨镇管辖,以张、胡、曹姓为多。

新中国成立初有150余户700余人,至2011年底254户1100余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陆续有学生考入各类上岱峪学校上岱峪棋盘石老房子院校,至今约有20余人。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较快,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3000余元,比以前翻了几番。然而,经济发展不均衡,三组、四组、五组经济发展特别快,人均纯收入高达8000余元,每家住上了两层以上的楼房,60%的村民购买了汽车,走上了宽大的水泥路,生活特别富裕。而一组、二组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慢,特别是一组群众至今还住着土墙房,道路没有硬化,山货土特产运不出去,生活用品靠肩扛背抬,村民生活相当艰苦。

蔡岩村


地处小寨镇西2公里,距蓝田县城19公里处,东连后沟窑村,西邻焦岱镇焦岱街村,南与关庙村相接,北接焦岱镇镇沟口村。全村南北约0.9公里,东西约1.5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一、二组胡家村,三组唐家村,四组蔡岩村,交通便利。

一直隶属小寨镇管辖,以张、胡姓为主。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村212户827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陆续有学生考入各类院校,至今约有30余人。

改革开放后,村民主要以种养殖、运输和劳务输出为主,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住房多为平房。

关庙村


地处小寨镇政府西1.5公里处,距蓝田县城19公里。东连董家岭村,南与田村相接,西邻西坡村,北接蔡岩村。全村南北约0.8公里,东西约1.2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交通便利。

小寨第二水泥厂和尧柏水泥厂在村境内。

又名焦庄子。1976年改称关建大队、反帝大队,后又于1985年改名为关帝庙村,1989年恢复原名关庙村至今。以谢、焦姓为主。至2011年底,全村268户1118人。

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7800元。栽植白皮松120亩,药材50亩,运输车辆70多辆。近年来村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多数群众由原来的土木房改为平房和楼房。

滩芝村


位于小寨镇政府以南3公里处,距蓝田县城25公里。东邻百神洞村,南靠下岱、张山村,西抵南沟,北接余家沟村。

原名滩子村。村民原散居于张那沟、雨坪沟口等山沟之中,因大水冲击河滩形成现在的大片平地,村民皆从山中迁出居于此,形成滩子村,后改名滩芝村。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群山合抱,林木丛拥,四季分明,名山、古寺、奇花、异草,让人目不暇接。东有远近闻名的古寺童花山,高约300余米,建有庙堂20多间,内供神像30余尊,是滩芝、百神洞、余家沟三村共有的寺庙。逢农历七月十五庙会,人头攒动,香烟旺盛;西有羊敦山,山里有千年古槐树、奇景莽洞峡和高悬于半崖的已皇楼,山谷幽深,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南有岱峪水库,湖光山色,相融一体。春有百花,秋可赏月,夏可畅泳,冬可滑雪,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新中国成立前隶属焦岱镇管辖,村民贫穷,皆居草房,约有60余户200多人,杨、安、马、崔姓居多,以卖柴、种田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归小寨人民公社管辖,属百神洞关锋大队滩芝管区,李、王、张等姓皆从各地迁来,人口增至100余户400多人,多居土木结构瓦房,以农耕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村子也有了巨大的改变,以白皮松、优质核桃为主导产业,以高产优质粮食为辅的基础农业,已形成规模。200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243户863人。村民大多建起二层小楼,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愿望,水泥硬化道路,通县班车直达村中。

余家沟村


位于秦岭北麓、岱水河畔、小寨镇政府以南3公里处,距蓝田县城24公里。东临桐华树山下的百神洞村,南邻滩芝村,西与蟒洞山下的南沟村一梁之隔,北连南寨村。

1976年改为红光大队,1984年恢复原名至今。辖4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现有近300户1200人,约有20种姓氏,余、王姓为主。

以前,村民过着织耕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走出家门,出外经商、打工,家庭生活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原先居住的土木房大部分消失,基本都变成了小楼房。村民的小农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呈现多样化。除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外,小苗圃、小鱼塘等,核桃、板栗、白皮松、药材等随处可见。村里原先自筹资金创办的学校被政府扩建为寄宿制学校,村里相继走出了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授、出国留学生等。村落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上湖村


位于秦岭北麓云台山下,东西走向,四面环山,风光秀丽,峰峦叠嶂,森林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接二连三。距小寨镇政府9公里,距蓝田县城31公里。东与本镇大河村毗邻,南与上岱峪交界,西与焦岱镇大洋峪村相连,北与下湖村相接。辖2个村民小组,含党家河、沟口2个自然村。林地9400亩,可耕地410亩。89户368人。自明初就有张、康、王、赵、马、肖等姓村民居住,现马、肖姓已移民。

传说从岱峪翻山至东村原是一个古骡马商道,通向关中腹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村民在山上挖药曾见到古骡马锤,整修土地时曾发现村中有街道、商铺店遗址,有台阶、古钱币等遗物。

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湖村和下湖村为一个村,称为红旗大队,隶属于小寨乡管辖。后又因自然村之间距离太远,于1984年分割为两个村,改名上湖村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村民靠天吃饭,生活比较困难。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投工投劳,开山破石,砌石几万立方米,兴修农田百亩之多,建成水池3个、渠道三四公里,为粮食生产打下基础,又于80年代打通了通往外界之路,改变了村民落后劳作方式。改革开放后,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从业方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村容整洁,道路宽畅。

下湖滩村


位于小寨镇西部,距蓝田县城25公里,东与大河村相临,西与焦岱镇大洋峪村相接,南临上湖滩村,北连牛心峪村。辖2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全村108户212人,土地348亩,以马姓为主,还有杜姓。在高级社时改称“红卫大队”,1984年恢复原名至今。

由村南一湖潭而得名,传说此潭水名为“吕湖潭”,曾有一条青龙和黄龙在此相斗,青龙败落。此潭后来成为村民天旱时祈雨的场所。

近年来,由于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经过2007年扶贫重点建设后,全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杂粮杂果、栽植白皮松为主的新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80%农户都盖上了楼房。村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1985年至今,有11人被大专院校录取。房屋已从土木结构变为平房、楼房,道路结构硬化,村民健身广场修建完成并不断完善,村民生活越来越丰富。除小麦、玉米、大豆等基本农作物外,不断发展板栗、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交通便利,有河流一条。延绵山岭交相辉映,依山傍水,风光秀美,居住环境幽雅,民风纯朴,距云台山仅5公里,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大寨村


地处小寨镇东南方,岱河西畔,距镇政府2.5公里,蓝田县城23公里。东临余家沟、百神洞村,南接寺沟村蟒洞山,西连小寨村,北靠黑岩沟岳福嘴。辖5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305户1216人。全村东西长约0.9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交通便利。

1972年改称关中大队,1984年恢复原名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126户326人,群众住房多为茅草房和土木房。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观念的逐步开放,经济条件不断好转,村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2011年人均纯收入7500余元,80%以上群众住上楼房,另有10%左右的人住上平房,电视、电脑十分普及,部分村民还购买了私家车、农用车辆。全村有大专以上学历159人。

百神洞村


坐落于秦岭脚下,岱水河畔,背靠童华山,西邻岱浴河。小寨镇东南方3公里处,距蓝田县城25公里,沿“百小”(百神洞至小寨)公路东西方向一条街,长1.7公里。东与十回场相连,南与滩芝村相接,西邻余家沟、南寨村,北至黑岩沟村。辖4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即沙口、核桃峰。村内道路硬化2300米,“百小”公路贯通东西,每天通往蓝田县城的班车达二十多趟,村民出行十分方便。1960年78户410余人,2000年182户754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185户732人。共有姓氏15支,以雷、吴、陈姓为主。

两树桃花一剪梅,苍松翠柏百神洞。“百神洞”“童华山”距今1300多年,约在17世纪时建村。

山脚下有一座学校,始建于1909年,直至20世纪70年代仍是小寨镇唯一的一所七年制学校,也是小寨当时的教育教学中心。1983年学校迁移。

新中国成立初,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以在家务农为主,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村民均居住土木结构住房。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外出打工、经商人数不断攀升。核桃、板栗、白皮松种植成为主导产业,粮食温饱彻底解决。至2012年,已建砖混结构楼房113座,平房23座,砖木结构26户。村里现有文化娱乐室5间2层,240平方米,群众健身广场1000平方米。

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百神洞”的传奇故事及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吸引着诸多旅游观光者流连忘返。

村后有一座由低到高自然形成的两重山坡,第一重山坡翠柏掩映,灌木丛生,四季常绿,几十公分的沙土层下是坚硬的沙石岩。从南看形似馒头,东望有如母亲怀抱的半山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十个仙洞,最大的洞有4米多高,4米多宽,7米多深,里面宽敞明亮,最小的洞也有4米见方。相传在唐初,一次电闪雷鸣后,就有了这十个仙洞,人们叫它“电闪回龙宫”。据记载,当时人们组织能工巧匠集众人的智慧,在每个洞外都修建了仿古建筑。“回龙宫”成为当地的一个圣地,方圆百余里的人们都来此集会活动。唐末改名“会龙宫”,寓意“天下之宫”。明万历年间,西安后街人夏军余得知集峪南寨有一名叫李汉朝的人,为人正直,积德行善,就请来共同商议对会龙宫进行重新修建,绿化会龙宫山坡,并在每个洞中塑了十个传说中的神像,十个洞中就有了一百个神。于是当地人便又将“会龙宫”改名为“百神洞”,并定为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为“百神洞”的朝圣日。20世纪60年代,这里的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神洞也成了学校教师的宿舍。1985年,当地人重新对所有洞进行了简单修缮,塑造了数量仅为原来一半的塑像,恢复了每个洞的名字,并撰楹联有:

佛爷洞:万户忧乐到心头,一片苍茫来眼底。

三仙洞:荷香风善圣之清,山静日长仁者寿。

雷神洞:退半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娘娘洞:望子成龙父母心,生儿育女世上礼。

三官洞:教育子女精神文明,培养子女积德行善。

玉皇洞:尧封万里庆千秋,禹贡九州归一流。

无量洞:事实如棋宽者高,人心若路直行好。

老爷洞:老爷雄风震四方,桃园结义传千古。

阎王洞:行无愧事梦魂安,读有益书精力壮。

药王洞:动静合则寿自高,精神内守身堪健。

与百神洞相俯仰的童华寺在村后山的制高点,寺北与白鹿原相连,南通碧玉秦岭。站在山顶,举目远望,可以看到周围几十公里的地域。20世纪70年代县重点工程“红旗渠”就从半山腰盘旋通往白鹿原。几千亩山林,400多亩退耕还林栽植的栗子树、核桃树,给童华山披上了绿装。

相传在唐代,童华寺是一个很大的寺院、里面住着百十名和尚。其中有两个住持方丈,一个叫慧能,一个叫慧珍,他们在寺院里修炼成功,学会法术,背着簸箕能上天。然而这两个人十分邪恶,常从附近村里强抢年轻女子供其行乐,引起当地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却又无可奈何。朝廷知道后,委派当时镇守牧护关的大将军高望和佰捧前去讨伐。二位将军决心铲除祸害,带兵讨伐,兵营就扎在距童华寺二里的地方,与两个和尚连战几场都以失败而告终。一天晚上,高望变成一只蜜蜂飞到童花山上,藏身于房梁上的一个竹筒内,想看一看这两个和尚究竟用的什么法术,竟如此厉害。不一会儿就听见慧珍问慧能:“明天这一仗咱们如何来打?”慧能说:“你给咱剪一百个纸人,一百个纸马,明天去县城买几斤桐油,把纸人纸马用桐油浸了,等他们来时咱就把纸人纸马放出去,咱的纸人纸马征战勇猛定能取胜”。高望听后立即回到营地与佰捧商议,第二天一大早,高望、佰捧就带兵上山讨伐,当慧能放出还没来得及涂油的纸人纸马作战时,高望就唤来了狂风暴雨,将纸人纸马刮到县东的一个地方,被风吹雨打拍烂在泥里。戏剧《蜜蜂地》就出于此,人们为了纪念拍死纸人纸马的地方,将其命名为“百马坡”,谐音“柏马坡”。后又经数回交战,第十回在距童华寺二里地的地方彻底打败两个和尚,人们给此地取名为“十回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两个和尚也认识到了其行为错误,便驾云去了岱峪河铁瓦殿,弃恶从善,传为佳话。人们怕他们再回来,便一把火烧了童华寺,也就是著名的“火化童华寺”。直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发在山顶盖起四座庙宇,塑了近百座神像,并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朝拜圣会日。

“黄土岭”涌洞,在“百神洞”以东,这里是采峪古道,与辋峪相通,是白鹿原同秦岭的唯一相连之处,也是“红旗渠”与“引岱”“引辋”工程二龙会水的交结处。当年红二十五军出山,部分军队就从此通过到达陕北。

黑虎津,在黄土岭以南,石山沟之半腰,这里水津旺盛,是百神洞村三组村民人畜的饮水源泉。每逢八月十五日是黑虎将军的朝圣日,有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拜佛,祈求上天普降甘露,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张宏安,1970年9月生,1998年至2001年在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读博士,学习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2003至2005年在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读博士后,学习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

牛心峪村


坐落于小寨镇镇政府西部5公里处,距蓝田县城26公里,东至寺沟村,西至柳沟村,南至大河村,北至代家桥村。全村东西约1.3公里,南北约2.1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含王家岭、梁家岭两个自然村。三面环山,河水东西流向,通村公路西通下湖滩,东达大河、张山,北可到代家桥、焦岱、汤峪直至蓝田县城,交通便利。

村西南方有西北兵器工业部,占地60余亩,现已闲置。

建村于光绪年间,因以前发水灾,村庄被摧毁,只留下村中心,所以就叫留心峪。后人们叫转了音,把留心峪叫做牛心峪。

新中国成立初和柳沟下湖、大河为一个行政村,社教、“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称先锋大队,1984年恢复原名牛心峪村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只有50多户,不到300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900人左右。现有332户1400多人。姓氏有汪、王、张、李、刘等。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生活品质提升,村民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一半以上的村民将过去的土木结构房屋翻新为二层小洋楼,砖混结构房屋成为主流。如今的青壮年都学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随着政府大力关怀教育事业,学龄儿童100%入学,考入各类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

谷峰天然画,坡平花果园。村域山上有各种草木、中药材、天然野菜之类,川道土地肥沃,可种秋、夏两季作物,另有栗子、柿子、核桃、花椒、大枣等果木。气候宜人,河水清凉无污染,是理想的居住之地。

下岱峪村


位于小寨镇南部,距蓝田县城31公里。东连十回场村,北接滩芝村,南与上岱峪村相接,全村南北约2.3公里,东西约1.8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即山沟口、泥家场、撇坡、华山庙。共196户868人,以贾、李姓居多。

山清水秀,居住分散。耕地少,林地多,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土豆,另有核桃、板栗、药材等。村民农闲时强壮劳力外出务工。2008年扶贫点村建设。2011年新农村建设,改灶、改厕,硬化水泥路、架起路灯,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建成,成为一个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境内有著名的棋盘山、风西山,传说隋明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曾在棋盘山对弈。

后沟窑村


地处小寨镇西北边沿,距镇政府3公里,距蓝田县城20公里。两梁一河(沟),三面为坡,坐北面南。东与鉴家岩,牛角沟、小寨接壤,南与关帝庙为邻,西接家岩村,北至焦岱镇老虎沟村,面积13.6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含西炼沟、唐家坡、徐家岭3个自然村,有254户1028人。以杜、王、李、为姓主,后迁来张、徐、代等户族。村民以农耕、养殖业为主,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逾200多人,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500元。

在清代就有村落存在,以关帝庙为坐标,被称为座沟。村民居住以窑洞为主,后习惯称后沟窑,现住房多为砖瓦楼房。

20世纪40年代以庙堂改建四年制小学一座,现已撤并。

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为古会日,群众自发组成民间社火队,文艺活动较繁荣。

黑岩沟村


地处秦岭之终南山东段山麓,浐河源头,岱水之滨,小寨镇政府以东3公里,蓝田县西南15公里。东临辋川镇安家山村,南接小寨镇十回场,西与百神洞、南寨以及镇政府所在地小寨接壤,北临牛角沟村和一望无际的白鹿原。辖4个村民小组,由多个自然散居村组成,一组大寨湾;二组黑岩湾、李家坪、黑岩沟;三组白家岭、粪笼垭、上阴坡、毛家沟、石涝湾以及从吴家山搬迁过来的栖风坡村民;四组王家岭、白崖子和门家岭。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共162户672人。

相传古时关中平原战乱纷繁,又加之天灾饥荒,许多难民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逃到终南山里躲避乱战。黑岩沟的先民们也是其中一支,他们历经艰辛,沿浐河逆流而上,行至浐河源头河边,忽见一山谷,谷口两块巨石对峙而出,高约百丈,如两扇大黑铁门,黑岩中间一股飞瀑狂泻而下。险境过后必是福地,先民们拽藤攀岩,鱼贯而入。从此,隐居于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因山口黑色岩石而起名黑岩沟村。

世代以务农为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调整,建筑业和苗木种植业成为主导产业,村民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多为砖混结构楼房,电网改造到户,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宽带网络基本覆盖。

村域是秦岭北麓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村北最高处月佛嘴海拔800多米,村西最低处大寨湾海拔500多米。沿村中的尤风岭一字排开有门家梁、黑岩沟、阴坡梁、肖坡梁、毛家沟、西沟、鸡冠山、石涝湾、吴家山、神仙沟和百家岭等。岱峪河水蜿蜒出山,盘旋在尤风岭脚下,西安市东郊饮水工程引岱红旗渠穿村而过,8公里盘山公路环形贯穿全村,东与辋川公路衔接,西与佘小公路入山段重合,村民出行便利。

新中国成立前曾一度叫“黑岩沟”“尤风岭”。1958年成立黑岩沟大队,隶属百神洞公社;1966年百神洞公社改名红旗公社,黑岩沟也变名为红岩沟大队;1968年隶属小寨公社;1984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尤风岭,《旧图经》曰:“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盖风后之祠”,意为黄帝曾经在尤风岭大战蚩尤,并在此地盖了风后祠。从此,“尤风岭”这个地名沿用至今,风后祠已无法考证。村中留下一大型土冢,祖辈传说“风疙瘩”,可能与风后祠有关,每年善男信女都要携手而来祭奠。

黑岩沟北扇石门,陡峭奇险,松柏林立。南扇石门拔地而起,高百米有余,山岩上孔洞密布,怪石突兀,成为鹰鹞的栖息之地。岩顶有一石座,周围灌木丛生,松柏长青。两扇岩门之间有十米多高的一道门槛,一股清澈碧透的溪水涌出石门,顺门槛而下,形成一道飞瀑,瀑底有一深潭,名曰:黑龙潭。从石门里吹出的山风阵阵,加之飞瀑下落之处水花四溅,越发显得空气阴冷潮湿;黑龙潭碧黑莫测,深不见底,潭中黑浪涌出,潭边水雾森森,真有“龙出深渊”之感。站在石门之间,可见沟里草木葱郁,秀竹成林,山势雄健,怪石嶙峋,鸡犬相闻,一副世外桃源之境。回望川道,公路如带,房舍俨然,阡陌纵横,人来人往。

过了黑岩沟石门后,向沟里溯溪而上,山曲水绕,峰回路转,林郁石怪,茂竹成片,偶尔有一两户山中农家或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让人眼前一亮。经过三阶小瀑布后,又到了第二道关——引岱渡漕。渡漕底下,山势陡峭,岩崖耸立。在石岩半空,有两股泉水涌出,一年四季,永不干枯。水质清澈,无色无味,烧开后无任何沉淀,当地人叫“龙凤泉”,现将两眼泉水引入蓄水池,供全村人饮用。

老虎崖景区包括老虎滩、老虎崖飞瀑、龙溪、老虎坪、老虎峡、浮云山六个景区,属黑岩沟西面的一条峡谷。上通浮云山顶,海拔1098米,下达李家竹园沟至黑岩石门关。相传古代峡谷中有一大虫(老虎),为害一方百姓,故名此地为老虎峡。时至今日,因为谷深径幽,山秀林茂,潭瀑相连,鸟鸣鹰飞,引得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老虎崖飞瀑,悬挂于二三十米高的老虎崖之上,阴雨时,洪水奔腾而出,浪花飞溅,蔚为壮观;晴日时,溪流顺崖缓下,晶莹剔透,型似白莲,平静自然。

沿老虎崖左边山径曲折而上,便来到了老虎崖飞瀑之上——龙溪。龙溪二三十米长,蜿蜒曲折,龙走蛇行,天然雕饰,易趣盎然。龙溪左右,壁立万仞,野花烂漫;龙溪右边,花树成林,遮天蔽日,落叶如戏。

老虎坪是山谷中的一块300平方米左右的小谷地,左右秀木掩映,幽静淡雅,犹如天外仙居。

老虎峡山势陡峭,双峰对立,山路险要,两边山崖垂直对立,有一大石形似卧虎,岩谷而上,溪流潺潺,芳草萋萋,景色迷人。

浮云山,俗名药佛嘴、岳伏嘴,海拔1098米。相传远古时有一老道在此修炼成仙,纵身跳下东面的山崖。老道修炼时建有白云宫,长18米,宽9米,雕梁画栋,甚为威严。大殿塑有药王、观音和送子娘娘,四周苍柏矗立,浮云连片,大门口有一人高的石香炉。每逢唱大戏时,玉山辋川,牛角沟、白鹿原、焦岱、引镇的香客都来烧香还愿。站在今日浮云山,东望“玉山并秀两峰寒”“辋川烟雨沿途看”“蓝桥仙窟景无边”,南眺“秦云横八百里”,西瞰“石门汤泉似火煎”,北看“鹿塬秋霁穗通天”,蓝田八景可观六景。

该村不仅风景优美,地貌奇特,而且植被浓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是休闲度假的不二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