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科学界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直接批评了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这篇文章名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什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评估方法)。
文中提到:中国的科研机构鼓励研究者遵循国际科学规范,但其绩效评估标准却以本土优先事项为导向。许多科学家,尤其是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学者,难以在这种充满矛盾激励的体系中找到方向。
该篇文章指出,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调整引发学术评价体系争议,比如中科院把一些国内期刊提升到一区,而把享誉世界的高质量杂志降为二区。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物理快报》升至一级,而《Nano Letters》(全球纳米科学领域的领先期刊)降至二级。
而这样做就会造成中国学者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仍倾向于迎合中科院排名。例如,2015至2019年间,被CAS降级的期刊中,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下降了14.8%。相较于顶尖机构,普通院校的学者更可能为了职业发展而调整投稿策略。比如某985高校青年教师透露:"评职称时,发1篇中科院一区抵3篇国际顶刊,选择不言而喻。"
最后,中科院分区可能削弱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联系,并进一步阻碍顶尖人才来华从事自主创新工作。例如,202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中国“千人计划”获得聘用的海外顶尖学者中,89%最终选择留在国外发展。
查询显示,该篇文章作者为“赵宇鑫”,目前为西安交通大学化学与工程学院博导、特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