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全球军迷的目光都聚焦于克什米尔上空。

5 月 7 日,据巴基斯坦今日新闻电视台(Aaj TV),巴基斯坦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Ishaq Dar)在国民议会上罕见公开宣布,巴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歼 - 10C 战斗机发射霹雳 - 15E 超视距导弹,击落 3 架印度空军法制 “阵风” 战机、1 架米格 - 29 及 1 架苏 - 30MKI1。


达尔形容,印度飞行员被证明完全不称职。他还声称巴空军原本可以击落10至12架印军战机,但由于命令要求只能打击对方开火的飞机,因此只击落了5架。


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1名法国高级情报官员证实“阵风”战机被击落的事实。此外,报道援引印度当地媒体的说法称,印度旁遮普邦当天还发现了疑似霹雳-15(PL-15E)导弹的碎片,这可能表明巴基斯坦空军从歼-10C或枭龙 Block 3型战机上发射了该型导弹,目前该地区已知仅这两款战机适配该型号导弹。


社交媒体上正在流传一组飞机残骸的照片,其中一张图片展示了标有“Rafale”及“BS 001”字样的飞机垂尾碎片。印度首架单座型“阵风 EH”战斗机序列号即为BS 001。此前印度空军共有36架“阵风”战斗机。


根据目前网传在印度旁遮普邦卡兰村拍摄的坠机残骸视频,可确认残骸中有法国制造的“米卡”空空导弹及其发射架,该武器可用于“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

这一消息不仅打破了 “阵风” 战机的不败神话,更暴露出这类四代半战机在体系化对抗中的劣势——当中国歼-10C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范围比“阵风”多出80公里,当PL-15导弹射程是“米卡”导弹的2.5倍时,这场空战的结果早已在技术参数表中写就。

资料显示,歼-10战斗机是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设计和制造的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空军服役。歼-10C是该系列的升级版本,配备了更好的发动机和更先进的AESA雷达,可以发射霹雳-15导弹。

雷达与电子战:从探测到干扰的全面压制

(一)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代际优势

歼-10C 配备的 KLJ-7A 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采用氮化镓(GaN)材料,拥有 1200 个独立 T/R 模块,探测距离达 260 公里,可同时追踪 12 个目标并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 6 个。其雷达波束每秒可变频数千次,波束控制精度达 0.1 度,配合数字射频存储(DRFM) 技术,能有效对抗“阵风”的“光谱”电子战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 95% 以上的目标识别率。


巴基斯坦空军实战数据显示,该雷达可在240公里外探测到雷达反射面积5㎡的典型战机,对隐身目标(RCS=1㎡)的探测距离仍达100公里。这种能力使得歼-10C能在“阵风”尚未发现目标时,就已通过数据链将空情信息融入体系作战网络。

相比之下,“阵风”的 RBE2-AA 同样是有源相控阵雷达,但采用砷化镓(GaAs)技术,功率密度、击穿场强以及抗干扰能力都不如氮化镓。仅配备 836 个 T/R 模块,探测距离约 180 公里,对典型战机的探测距离仅145公里,对隐身目标更是锐减至98公里。且抗干扰能力较弱,在歼 - 10C 的电子压制下,其雷达回波信噪比下降 30dB,导致目标跟踪丢失率超过 60%。


虽然“阵风”的电子战系统虽集成雷达告警接收机(RWR)和导弹逼近告警系统(MAW),但其相控阵干扰天线受限于功率,难以对歼-10C的氮化镓雷达实施有效压制。

(二)电子战系统的降维打击

歼-10C 整合了 KG600 电子吊舱功能,通过全频段有源干扰压制阵风的 SPECTRA 电子战系统。在 4 月 29 日的对峙中,巴方战机通过发射宽带噪声干扰,使印度 4 架阵风的雷达制导系统失效,导航数据刷新率从 10Hz 骤降至 0.5Hz,被迫紧急降落在斯利那加空军基地。


更关键的是,歼 - 10C 的电子战系统能与 ZDK-03 预警机形成 “电磁协同网络”,实时共享干扰资源,将阵风的电子对抗响应时间从 2 秒延长至 8 秒,错失最佳规避窗口。

“阵风”在军事圈内被称为“狗斗之王”——意思是其发动机在中近距离上缠斗优势明显,曾在西方“红旗”模拟军演中击落F22。但法国达索公司曾宣称的“阵风低空性能优势”,在歼-10C的雷达下视能力面前显得苍白——当“阵风”飞行员试图利用地形掩护突防时,歼-10C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模式已能生成地面高清影像,配合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

导弹与武器链:射程与制导的致命鸿沟

(一)霹雳 - 15E 的超视距猎杀

巴基斯坦装备的 PL-15E 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出口型射程 145 公里,自用版通过高抛弹道技术将射程提升至200公里,其不可逃逸区范围达70-80公里,末端速度 4 马赫,过载机动能力达 50G。其有源相控阵导引头能在 120 公里外锁定 RCS=1㎡的目标,配合 ZDK-03 预警机的 “A 射 B 导” 模式,实现 “发射后锁定” 的隐蔽打击。


而阵风挂载的 “米卡” 导弹虽采用冲压发动机,射程仅 80 公里,且在末端因燃料耗尽导致机动能力骤降,对高机动目标命中率不足 45%。印度空军实战录像显示,当“阵风”飞行员发现来袭导弹时,PL-15E已进入末端高机动阶段,30G的过载能力使得任何机动规避都成为徒劳。


(二)武器系统的体系化整合

歼-10C 的 11 个外挂点可同时兼容 PL-15E、PL-10E 格斗弹及鹰击 - 91 反辐射导弹,形成 “远 - 中 - 近” 三层火力网。电子战系统能与PL-15导弹的双向数据链深度融合,能让歼-10C在导弹飞行中段持续更新目标信息,这种“A射B导”能力使得“阵风”的机动规避几乎成为徒劳。


在此次空战中,巴方战机利用 PL-15E 的射程优势,在印度战机进入 “米卡” 导弹射程前 2 分钟完成发射,而阵风因缺乏远程火力被迫进入 PL-10E 的格斗范围,最终被机动性更优的歼-10C 击落。

这种技术代差在空战中表现为“发现即摧毁”的残酷逻辑:歼-10C可在240公里外启动雷达搜索,180公里时发射导弹,而“阵风”在145公里处才刚进入探测范围,此时留给其反应的时间不足30秒。

体系协同与战术革新:信息链的碾压效应

(一)空天一体的战场感知

巴基斯坦构建的 “天网” 作战体系,以 ZDK-03 预警机为核心,通过高速数据链将歼-10C、红旗 - 9P 防空系统及侦察无人机实时互联。在 5 月 7 日的空战中,ZDK-03 提前 15 分钟发现印度战机集群,通过数据链将目标参数传输给歼-10C,使巴方战机在印军雷达探测范围外完成战术占位。

歼-10C 机腹下挂载的 KG600 电子战吊舱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扫描全频段电磁信号,并通过 AI 算法生成 “电子病毒”,干扰敌机雷达,伪造虚假信号诱骗导弹,甚至反向入侵数据链发送指令。这种强大的电子战能力,使歼-10C 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有效压制敌方战机的电子系统,进一步增强了其战斗力。

反观印度空军,其 5 种主力战机来自 4 个国家,数据链标准混乱,难以形成体系合力,导致预警机与战斗机的信息共享延迟超过 3 秒,错失拦截窗口。

这种“单机性能先进但体系落后”的困境,在歼-10C的体系化作战能力面前被无限放大。


(二)战术运用的精准克制

巴方采用 “预警机引导 + 歼 - 10C 主攻 + 地面电子战压制” 的复合战术:首先由 ZDK-03 在 200 公里外锁定目标,随后歼 - 10C 在 180 公里处发射 PL-15E,同时地面电子战部队对印度雷达实施阻塞式干扰。这种 “发现即摧毁” 的模式,使印度战机从起飞到被击落平均仅需 7 分钟,且全程无法有效反击。

巴基斯坦飞行员反馈,在实战中曾多次实现“静默狙杀”:依托预警机提供的目标信息,歼-10C全程保持雷达静默,仅凭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就完成对“阵风”的锁定,这种战术在电子对抗环境中极大提升了生存率。


从单机对抗到体系革命,未来将是电子战天下

此次克什米尔空战,本质上是三代半(歼-10CE)和四代半战机(阵风)科技竞赛的一次阶段性检验,暴露了单机作战在体系化战争中的核心短板。阵风虽在机动性和多用途能力上与歼-10C 接近,但其依赖传统雷达和单一武器系统的设计,在超视距空战中完全处于被动。而歼 - 10C 通过 AESA 雷达、PL-15 导弹及电子战系统的整合,实现了 “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先敌摧毁” 的战术闭环。


(图自:X博主 @知识秘境)

法国情报部门承认,这是“阵风”自2001年服役以来首次在超视距空战中被对手完全压制。

这场胜利不仅验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突破,更揭示了现代空战的制胜法则:当探测距离、导弹射程、电子对抗能力形成代差时,数量优势和飞行员素质都将沦为次要因素。对于中国而言,歼-10C 的实战表现为高端武器出口打开新市场,预计未来 5 年将有至少 6 个国家提出采购意向。


歼-10C的研发和生产厂商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近两日股价暴涨近5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